84亿,烧光了,连个车轱辘都没见着?
你说这钱都打水漂了吗?
这事儿,就发生在拜腾汽车身上。
黯然退场:昔日明星企业的陨落
谁能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拜腾汽车,会落得个破产重整的下场?
欠薪、停产、裁员,这“三板斧”下来,直接把这家公司砍到了谷底。
说白了,就是没钱了。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公司可不是什么小作坊,前前后后烧了84亿,你细品,84亿啊!
结果呢?
连一辆能开上路的量产车都没造出来。
钱都去哪儿了?这事儿啊,得好好掰扯掰扯。
据说,拜腾在花钱这事儿上,那叫一个“壕”。
高管办公室装修得比五星级酒店还豪华,员工制服都是德国定制的,名片纸张都得是进口环保的。
最离谱的是,北美分部每个月光零食预算就高达700万美元!
这…这…这到底是造车呢,还是开零食铺子呢?
还有那南京工厂,当初可是被寄予厚望,结果现在呢?
一片荒凉,土地闲置,杂草丛生。
当地政府也傻眼了,当初又是给地,又是给钱,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你说这算不算“赔了夫人又折兵”?
“天胡”开局:豪华阵容与资本青睐
别看现在这么惨,当年拜腾的起跑线,那可是“天胡”开局。
先说说这团队,那叫一个“星光熠熠”。
CEO毕福康,人称“宝马i8之父”,履历光鲜亮丽。
总裁戴雷,也是个“老江湖”,在华晨宝马和英菲尼迪都混过的。
还有高级总监陈泰宇,特斯拉和苹果都待过,绝对的技术大牛。
这么一帮人凑在一起,想不成功都难啊!
再说说这融资,那也是“一路开绿灯”。
一汽集团、启迪控股、宁德时代……各路资本大佬纷纷入局,从2017年到2020年,总共融了6轮,加起来足足84亿!
这么多钱,足够把一个初创企业“喂”成巨头了吧?
2017年9月,拜腾正式发布品牌,定位为“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时代的下一代智能终端”。
这概念一抛出来,立刻引爆了市场,大家都觉得这公司前途无量。
技术困境与产品迷航
有了钱,有了人,接下来就该好好造车了吧?可拜腾偏偏在“技术”这块儿栽了跟头。
他们的首款车型M-Byte,设计那是相当超前,配备了一块48英寸的超大中控屏,科技感十足。
但问题是,这玩意儿太复杂了,技术难度太大,根本没法量产。
更可怕的是,M-Byte的试驾车还频频发生自燃事故。
你品,你细品,这可是电动车啊!
自燃,那可是要命的事儿!
这消息一传出去,谁还敢买你的车?
2021年初,富士康本来打算投资2亿美元,帮拜腾代工生产M-Byte。
但看到拜腾的财务状况实在太糟糕,最终还是放弃了。
这下,拜腾彻底凉凉了。
管理失控与团队内耗
除了技术问题,拜腾的管理也一团糟。
先是CEO毕福康在2019年9月突然离职,跑去恒大汽车当CEO了。
你说这算啥?
临阵脱逃?
还是另攀高枝?
接着,2020年初,拜腾北美总部又大规模裁员,数百名员工被解雇。
这下,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更要命的是,拜腾的管理团队来自中、美、德、韩四个国家,文化差异巨大,沟通起来非常困难。
开会的时候,经常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服谁,根本没法形成统一的意见。
据说,在拜腾资金链紧张的时候,高管们依然拿着高额的薪酬和福利,而普通员工却面临着欠薪的困境。
这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场面,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
政策依赖与战略失误
拜腾的失败,也和过度依赖政策和资本有关。
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补贴和融资上,根本没有建立起自我造血能力。
一旦资金链断裂,立刻就陷入了困境。
更让人无语的是,拜腾还把整车控制系统外包给了德国博世,结果花了比别人多好几倍的钱,也没啥效果。
说白了,拜腾就是一家“PPT造车”公司,只会画大饼,根本没有把精力放在产品质量和量产能力上。
警示与反思
拜腾的失败,给所有新能源汽车企业都敲响了警钟。
造车,不是光靠钱就能解决的。
技术、管理、战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不能只顾着自己赚钱,而忽视了员工的利益。
至于政府,在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时候,也要擦亮眼睛,不能盲目投资,要选择那些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
在拜腾的案例中,也有些许让人觉得遗憾的点,例如在试驾车出现自燃的情况,如果企业能够积极的面对,或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所有的问题。
拜腾的故事,落幕了,但留下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