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谁说合资品牌只能躺平? 上汽大众放出“全势能”狠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20:15:34
大字

在2025上海车展这个汽车行业的“风向塔”上,一场关于“合资品牌进化”的讨论正在悄然展开。

而这场讨论的中心,是上汽大众展台上那台名为ID.ERA的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

这不是一台简单的“展车”。它身上承载着上汽大众在新能源转型、产品机制再造以及本土化战略深化等多个层面的意图与表达。

作为合资2.0时代的代表性产物,ID.ERA的背后,反映的是上汽大众对“合资品牌如何在新时代中重启未来”的系统性回答。

(1)ID.ERA的意义,不止是“一辆概念车”

ID.ERA是上汽大众与大众汽车集团联合开发的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也是大众品牌首度涉足增程技术领域。其综合续航超过1000公里,CLTC工况下纯电续航达350公里,一举刷新同级天花板。

搭载的1.5T EVO II EA211发动机则是当前大众在华最成熟、可靠的“小排量强输出”代表,被称为“节能王”的它采用了VTG可变截面涡轮与深度米勒循环技术,不仅效率高、震动小、声音轻,还具备极强的模块化兼容能力。

但它的意义远不止技术数据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ID.ERA背后隐含着三重趋势:

第一重,是技术路径的多元化自洽。 不再坚持“纯电独大”,而是接纳包括增程在内的多种动力形式共生,这本身就是对市场现实的正视与策略纠偏;

第二重,是产品主导机制的下沉。 从产品定义、平台适配、驱动架构到交互界面,ID.ERA由上汽大众本土研发团队深度主导,体现了“从中国出发”的合资转型方向;

第三重,是对用户体验的彻底刷新。 包括沉浸式座舱、情感AI交互、智驾辅助、主动后轮转向在内的多项“豪华车级别”配置下放,让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也具备了引领科技趋势的能力。

换句话说,ID.ERA不再是合资品牌曾经的“德国产品中国制造”,而是一款真正为中国市场重新设计的、体现中德共创的新物种。

特别值得一提是,ID.ERA不仅在设计层面融合了德系极简与东方审美,在驾乘层面上,还将引入空气弹簧与主动后轮转向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操控平权——让高端底盘配置普惠于合资主力用户。

同时,毫秒级反应的智驱架构能实现“提前感知-智能判断-动态执行”的闭环路径,智驾辅助则支持全域场景、端云融合的语义识别系统,能够在无图状态下完成点到点自动辅助驾驶。

由此可见,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集成,而是一场系统性“架构跃迁”——从单点突破到全栈协同,背后是软件、硬件、算法、数据同步升级的能力合体。

(2)油电共进的“双向进化”逻辑

ID.ERA的推出,不意味着上汽大众放弃燃油车。事实上,在新能源转型如火如荼之际,它对燃油阵营也在进行一次“高质量延寿”。

Pro家族——途昂Pro、帕萨特Pro、途观L Pro等产品正在持续“智能补课”。

一方面,延续德系机械品质;另一方面,在智能座舱、驾驶辅助、车机生态等方面全面靠拢新能源车体验。

例如帕萨特Pro新增1.5T小排量动力,强化燃油经济性;途观L Pro则在智驾辅助上接近L2+级别,“超聪明油车”的口碑正在形成。

更具代表性的是售价仅7.99万元起的途岳新锐,首推“整车终身质保”,从传统的“合资溢价”向“品质诚意”过渡,形成与自主品牌A0级市场的正面竞争。

这种“油电并举”的策略,既是现实权衡,也是主动防守。合资品牌必须在新能源路径上加速突破的同时,也要在存量市场保住基本盘——这是所有转型企业必须同步进行的“双向进化”。

过去的上汽大众,是“搬运德系标准”的代表。如今,它正努力成为“中国速度与德系标准融合”的新典型。

一方面,ID.ERA的开发体现出研发话语权的下沉:中方团队主导产品定义,核心架构本地适配,生态伙伴联动输出,包括智驾算法、AI语音模型等均来自中国本土领先科技企业。这是一次真正的合资机制重构。

另一方面,上汽大众正在推动品牌内涵的更新。不再只是德系品质的代名词,而是通过“技术平权”“智舱共创”“智能场景本地化”等关键词,重塑与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连接。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的车展中,他们强调“从技术平权走向价值共创”,不仅是战略表达,更是文化转译。

(3)功夫拍案

合资品牌的挑战已经非常明显:新能源快速更迭,自主品牌攻势凌厉,用户口味剧变。若不主动革新,很容易被时代抛下。

但挑战之中也有机会。上汽大众凭借ID.ERA所展现出的不只是技术能力,更是机制革新的决心与行动。

如果说上一轮合资浪潮靠“品牌红利+技术壁垒”赢得市场,那么合资2.0时代的生存密码,则在于重新定义自己:敢于本土化,敢于开放权力,敢于和用户共创。

ID.ERA,只是一个开始。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