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拼多多的千亿计划: 穿越电商窗口期
来源:福建日报 2025-04-28 07:41:06
大字

这是鹿鸣财经第593篇原创文章

凌晨的山西文水,李诗宣牛肉加工厂灯火依旧。

工人们将刚宰杀的新鲜牛肉放入智能分切机,冷链物流车在门口整装待发--这批通过拼多多“农云行动”打造的自有品牌牛肉,即将抵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当传统电商平台陷入流量争夺战时,这个曾经为他人代工的小工厂,正借助拼多多的多项扶持计划,完成从"低价白牌"到"产业带新势力"的蜕变。

这背后,是一场关于电商供给侧革命的战略实验。

流量天花板下的破局之道

中国互联网平台,已进入到用户存量博弈时代。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9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用户达到12.44亿,同比增速降至1.7%。当流量池不再扩大,平台面临双重压力:用户争夺成本飙升与GMV增速放缓。

在此背景下,主流平台分化出了两条生存路径。

其一是横向扩张,背后是高频打低频的“流量复用”逻辑。简言之,横向扩张是平台通过增加服务类目,提高用户打开频次与停留时长,争夺用户有限的注意力资源。

再说其二,纵向深耕,本质是电商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典型代表如拼多多。从2024年起,拼多多持续加大对优质商家的扶持力度;相继推出“百亿减免计划”、“电商西进计划”、“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等政策;帮助中小商家完成品牌化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

本月初,拼多多再宣布推出“千亿扶持”计划,表示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助推平台商家新质转型升级。

事实上,就行业而言,产能过剩并非答案,而是问题本身。

中国制造业长期困于“强制造、弱品牌”的怪圈,商家利润被同质化竞争不断压缩。扶持新质商家,拼多多的目标不仅是打破内卷,更是重构供需关系——让商家从“低价白牌”转向“优质供给”,让消费者从“找便宜”变为“买好货”。

这种转型一旦完成,平台将彻底摆脱价格战的泥潭,步入以差异化供给驱动增长的新阶段。

总结起来,横向扩张适用于高频刚需场景,但需警惕摊大饼式扩张导致的资源稀释;纵向扩张考验产业带深度整合能力,但能构建“供给-需求”飞轮,实现越用越强的生态效应。

新质商家:定义、路径与价值

拼多多,要扶持什么样的商家?

事实上,在去年9月第四届新电商大会上,拼多多首次提出了“新质供给”这一概念。核心是把商家的供应链能力与平台数字能力进行深度融合,进而涌现出的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新质商家。

更通俗来讲,这要求商家不仅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创新,也要积极利用拼多多的平台资源和数据能力。

而拼多多对新质商家的扶持,包括资金、流量、资源多维度。

在资金上,平台通过减免交易手续费、提供营销补贴等方式,为商家提供资金支持;在流量上,平台通过算法优化和个性化推荐等方式,为商家提供更多曝光机会和流量支持;在资源上,平台则通过提供数据分析、供应链优化等全方位的支持,帮助商家提升运营效率。

全力扶持,让全国各地的中小商家以及背后的区域产业带,有了诸多新的故事。

比如提起中国鲜花产业,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云南,但其实在四川这个"天然大花园"里,野生花卉多达5000多种。由于种植规模小且分散,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知名度,四川都不如云南。

来自四川资阳的花商海妈,选择另辟蹊径,在拼多多上换赛道做起了盆栽。在拼多多大数据指导下,她们开发的蓝莓盆栽走红,冲上平台热销榜。

时间来到2024年下半年,拼多多推出“百亿商家扶持计划”。海妈创立的“海蒂的花园”抓住这波东风,半年内销售额连创新高。

更关键的是,通过拼多多覆盖全国的物流网,这些四川盆栽现在能直达全国2800个县区——相当于几乎每个县城都能买到这份来自四川的盆栽。

来自惠东的“丑鞋”,同样是新质供给战略落地传统制造业的典型样本。

广东惠东,作为曾经国内女鞋产业的领头羊,在电商冲击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挤压下陷入僵局;直到拼多多“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的介入,揭开了这个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突围路径。

平台通过解构消费数据发现,都市女性对“舒适经济”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基于此洞察,惠东厂商突破传统代工思维,联合拼多多研发团队打造出“勃肯鞋”,精准击中25-35岁女性“一双多穿”的核心诉求。

如今,整个惠东都掀起了一股“勃肯热”,一家中型制鞋厂的单日出货量就能达到1.5万双。而惠东鞋厂成功转型,挽救的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数十万产业工人的岗位。

今年的“千亿扶持计划”,力度更是空前。财报显示拼多多2024全年营收3938.4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为1124.35亿。也就意味着,拼多多几乎是要把过去一年赚到的钱都拿来补贴商家。

正如联席CEO赵佳臻的话说,拼多多此次是“做好了牺牲短期利润,长期投入的准备”。

今年4月7日,“千亿扶持”已经启动“多多好特产”专项。第一站设在了江苏连云港,这里地处黄海,海鲜资源极其丰富,但较为缺乏品牌、运营能力。

拼多多召集了150多名从业者进行培训,并给出了定制方案:第一,通过平台的数据,赋能当地供应链;第二,依托平台补贴、黑标资源等,助力优质商家迅速成长,打造店铺品牌。

这种“以平台利润反哺商家”的模式,正在改写互联网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互动规则,这不仅是拼多多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新经济形态演进的重要实验。

核心,重构电商生产关系

回到战略层面,扶持优质商家是拼多多践行长期主义布局的关键一环。拆解发展脉络,可分为激活生态、深耕产业、重塑电商价值链三部分。

激活生态,是拼多多的短期目标,目的是实现GMV与用户粘性的双赢。

如今的“千亿扶持”并非盲目撒钱,而是采取精准滴灌的方式,重点扶持那些有能力、有意愿进行创新的商家。这种精准滴灌的扶持方式,确保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促进了平台与商家之间的互利共赢。

中期布局来看,拼多多着眼于打造农业与产业带的护城河。

农业一直是拼多多的核心战场,从“农货上行”到“多多好特产”品牌计划,平台正将地域特产转化为全国性IP,如砀山梨、广西脆蜜金桔等,通过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的运作,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在产业带端,拼多多也发力迅猛,沧州化妆刷、平度假睫毛等中腰部商家在拼多多的扶持下完成了品牌化转型,形成了“头部引领+长尾繁荣”的生态格局。

这种布局的深层逻辑在于,掌握源头供给就意味着掌握了定价权。拼多多通过深入产业带,与商家共建供应链,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掌握了更多的定价权和市场话语权。

至于最终愿景,拼多多则希望能重塑电商价值链,定义“全面惠商”的新范式。

传统电商模式往往依赖于佣金抽成,而拼多多则选择将资源反哺供给侧,深度参与和推动产业变革,旨在推动电商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在未来的电商竞争中,胜负或许将不再取决于流量的争夺,而是高质量供给的孵化能力。

拼多多通过扶持商家创新、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品质等方式,不断孵化出更多高质量、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总结起来,拼多多正在从“流量分配者”转型为“产业共建者”,深入参与到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与商家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通过短期内的生态激活、中期内的农业与产业带护城河打造、以及长期内的电商价值链重塑,拼多多正逐步定义着“全面惠商”的新范式。

小结

从惠东鞋业的“丑鞋逆袭”到四川盆栽的“数据投放”,拼多多以算法解构消费趋势,用资金撬动产能改造,将中小商家从同质化泥潭中解放为“新质供给”引擎。

拼多多这种“利润反哺产业”的模式,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系统,也将为整个电商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和影响。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