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聊电车,多少有种“劝自己适应”的意味,特别是晕车这件事---电门加速响应贼快,刹车有能量回收,电池包在底盘下操控和油车不太一样,方方面面的特性,都有很多“没那么舒服”的情况。但是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悬架再软一点?底盘再高级一点?开车人技术再好一点?能好一点,但也就那样了。
能把晕车这个课题拿出来硬杠,我觉得是“舒适性”的一种升华。日产N7拿着“防晕车”当卖点走上台面,我感觉就是:终于有人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了。
N7 的防晕思路挺有意思,不是单纯说减振做得多软,而是整体系统的思考:从底盘、动力控制到刹车动作、辅助驾驶,再到座舱体验,连香氛都想到了,做了一个13项防晕对策的立体体系。比如它独有的电机制振控制技术,就是拿电机输出做极限细化处理,控制到 1/10000 秒,让动力响应既跟脚又丝滑,不是那种突突突、一下子前窜的感觉。这个细节,平时开车不一定有很强感知,但长时间行驶,尤其城市跟车走走停停,那个"旱动感"会显著减少。还有它的舒适刹停技术,是把老司机自然形成的"三段刹车动作"数字化了。简单说就是刹车的时候,不是啪一下给你个点头,而是先轻踩,柔和过渡,再收尾制动。开着不容易旱,坐着的人更能直观感受到"车怎么忽然变得不那么生硬了”
甚至连座舱里的香氛,都做了特别处理,用的是超临界萃取的植物香氛,主打缓解晕动反应,这种细节,不能说你一定有很强的感知,但它实际上是“更舒适”的一块拼图。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高级的认知变化:晕车不是“一个点”的事,不是你把减振器换软一点就能解决的,它是“动态行为+感知神经+环境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日产N7“全域防晕”的概念,把底盘(电控+悬架)、动力(电机响应)、刹车(舒适刹停)、座舱(视觉+嗅觉舒缓)全打通了,不是简单“某一块做得好”,而是“把每一环都为防晕做了优化”,这很难得。
不过“防晕”的同时,N7“好开”的属性也跟着一起提了上来。
比如底盘,GT-R团队参与了调校,从1300多个典型场景里迭代优化出来,搭配的是博世DP-EPS豪华车同款转向系统,悬挂上还用了新一代高性能减震阀系,既能过弯有支撑,也能过减速带柔和舒适。这就意味着,N7不是靠把车调得“松松垮垮”来防晕的,它在操控和舒适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聪明的平衡点:既有动态质感,又能兼顾长时间乘坐的舒适。
当然这波“防晕车”的破题,我不认为是“再也没人晕车了”,这不太可能。但它事实上从用户感知角度重新定义了电车驾乘体验的核心指标---舒适性,是体现在行驶行为的每一帧、每一秒里,让你在晃动、加减速、过弯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里,少一分不适,多一分自在。所以说这次#晕车党有救了#不是一句营销口号。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成果,也是一个挺值得尊重的工程思路:电车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不光是让人坐得进去、开得出去,还要真正做到---开得舒服,坐得轻松,不被技术本身反噬。
这一点上,N7算是给行业提了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