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筑城工匠”戴志育: 三十余载匠心淬炼, 驱动新能源汽车“智变”引擎
来源:环球时报 2025-04-30 02:05:56
大字

在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有一间充满科技感与活力的工作室——“戴志育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同时也是公司基地研究院试验中心,这里布局的实验室有整车试验、零部件试验和系统试验。走进实验室,50余套主要试验设备有序陈列,显示屏上数据不断跳动,作为该工作室的创办者——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高级主任工程师的戴志育,此时正和他的团队专注地操作着设备、探讨着技术难题。

1990年,戴志育踏入发动机、汽车制造以及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从此开启了他与汽车制造长达三十年的不解之缘。凭借着对行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他在技术领域不断深耕,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三十余载时光,戴志育完成了一场从“技术小白”到“行业灯塔”的华丽蜕变。期间,发表论文17篇,获得专利18项,2024年,戴志育荣获贵阳市“筑城工匠”称号,这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与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

走进工作室,一股浓厚的创新氛围扑面而来。这支由10余名骨干组成的队伍,汇聚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技师等各类专业人才,多元的背景与专业能力在这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戴志育便带领团队聚焦汽车动力总成技术,着力于构建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实验平台。

“最初我对这个行业有热爱与追求,希望创建一家专业化、优质的服务工作室,为员工和伙伴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有一个奔头和方向。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可以增加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合理的分工、协作,使每位成员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戴志育谈到。

传统动力总成实验存在效率低、人工成本高、数据可靠性差等行业痛点。针对这些问题,戴志育团队大胆创新,全力推进新平台建设。从技术转型、标准制定到极限测试,每一个环节都面临诸多挑战。创新力不足、技术标准更新慢、系统和平台兼容性问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难题,都需要团队逐一攻克。以车门耐久的试验为例,行业里面一般做5万次,而戴志育团队却要完成10万次以上,实验已超过行业标准的2倍,对于团队来说,更是一项极限的挑战。“为了保证高质量产品与用户体验,我们绝对不允许把不良产品反馈给用户。面对难题,要专注地攻克,难题本身不难,而在于是否用心思考,办法总比困难多。”

作为工作室一员的吴震宇与戴志育因工作结缘。吴震宇在市场机械控制和视觉检测方面有深厚科研基础,而戴志育的工作室有实验室智能检测需求,双方一拍即合。一起合作科研汽车动力总成驾驶机器人项目,以科技之力替代传统人工驾驶测试,能安全、准确、高效地完成标准工况下的速度跟踪测试任务,让研发周期缩短,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使得测试误差成本大幅降低。目前,该项目已顺利运行一年有余,将标准工况下速度跟踪测试效率提升至40%,误差率降低至0.5%以下,双方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而在合作过程中,戴志育的工匠精神已深深感染到吴震宇。

“戴老师在培养年轻技术人员的过程中,一是细心,二是传授数十年汽车行业的经验,毫无保留。执着钻研的精神影响着我的科研道路——在智能测试领域不断挖掘更多的技术问题,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推动贵州省内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向前发展。”贵州民族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吴震宇说。

作为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力量,长江汽车生产的“贵州牌”新能源重卡实现量产,新能源轻卡、微卡等产品陆续上市销售。2024年,公司累计生产整车9199辆,工业产值同比增长约326%。而这显著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戴志育团队的努力与付出。

“勇于变革,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助推发展”,这十六个字不仅是戴志育的人生信条,更是他带领团队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未来,他将带领团队在智能测试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挖掘技术潜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记者:雷宇 黄云飞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