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摩托车风冷、油冷、水冷, 谁更给力? 其实三合一才是“王炸”
来源:IT之家 2025-04-29 21:25:05
大字

我是骑士分享,不吹不黑聊摩托。

全国各地马上就要进入夏季了,摩友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爱车在夏天好像更容易“发烧”呢?没错,随着气温升高,摩托车发动机的温度也是会跟着上升的。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摩托车而言,到底哪种散热形式更给力呢?

目前,摩托车内燃机的散热形式主要有风冷、油冷、水冷三种类型。风冷散热比较常见,其次是水冷,油冷相对少一些,水冷和油冷也被统称为液冷。这三种散热形式各有千秋,不过很多人觉得水冷的效果更好,用户认可度也更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吧!

发动机为啥要散热?

在聊摩托车的散热形式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发动机为什么要散热呢?其实,冷却系统可不只是为了单纯地散发热量,更重要的是让内燃机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工作温度,一般来说这个温度会在90度左右,过高或者过低都不行。

大家都知道,内燃机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很容易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散热,发动机就像人发烧了一样,极容易影响其性能甚至还会造成损坏。所以,散热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就像是发动机的“专属医生”,时刻在帮发动机降温,让它保持在“恒温”状态。

不同散热形式的优缺点

1. 风冷散热:风冷散热的结构相对简单,在缸体和缸头上有很多硕大的散热片。当摩托车行驶时,自然风一吹,这些散热片就能起到降温的作用。理论上来说,车速越快,风冷散热的效果就越好。

不过,风冷散热也有明显的缺点。比如在市区拥堵路段,因车速太慢,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就无法及时散出去,很容易过热。还有长时间高速行驶时,风冷也会“力不从心”,进而就会出现热衰现象。

像一些踏板车,由于发动机安装在大包围结构里,无法裸露在外面,就采用了强制风冷设计,通过风扇来加强散热。它们在强制风冷的加持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动机过热的问题。

2. 水冷散热:水冷散热系统可以说是目前大小内燃机中效果最理想的冷却方式了。它的原理是通过冷却液来带走发动机的热量,车辆的降温过程和行驶速度没有关系。而且,水冷系统还能通过内部的构造,实时监控和保护发动机的温度,不会出现过热或者过低的情况。

不过,水冷系统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结构比较复杂,除了有裸露在外面的散热器和风扇,还需要独立的水泵、发动机内部的水道、节温器等等部件,这些部件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

这就导致水冷系统的造价和维护成本都比较高,而且如果设计或者使用不合理,还很容易出现“开锅”的现象。比如一些高性能的摩托车,虽然采用了水冷散热,但由于使用不当,就会出现冷却液泄漏、水温过高等的问题。

3. 油冷散热:油冷散热的出现,是为了弥补风冷发动机降温不理想的问题,同时又不想让结构变得像水冷那么复杂。它主要的散热介质是发动机机油,和常规的风冷发动机相比,油冷发动机会外置一个油冷散热器。有些车型为了增强散热效果,还会保留缸头散热片。

一般来说,常规的油冷散热发动机,散热能力还是有限的。因为它和水冷散热有本质的区别,水冷是用冷却液带走内燃机温度最高的缸体和缸头的多余热量,而90%以上的油冷发动机做不到这一点,它只是让机油在润滑的同时,被动地进行了一次外循环。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像铃木、雅马哈等日系品牌的一些车型,会参考水冷散热系统的特点,让油冷发动机也能通过润滑油带走缸体和缸头的多余热量。它们会在发动机内部设置独立的机油泵和油道,给散热系统加压,还会把缸体做成中空结构,这样就能达到接近水冷散热的效果了。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冷却形式,现在还有一种“王炸”组合——三合一散热系统。它既有风冷散热片,又有油冷散热管,还有独立的水循环系统,可以说是把三种散热形式的优点都给结合了起来,冷却效果非常强。不过,这种散热系统比较占空间,目前只适用于三轮车型,在两轮摩托车上还没有广泛应用。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常见的摩托车散热形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款摩托车采用什么样的冷却系统,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排量、应用场景,还有一个很容易被新手忽略的因素——压缩比(压缩比越高,内燃机的温度就会越高)。

有些公升级的车型,虽然排量很大,但因为发动机自身的热量控制得比较好,采用风冷散热也能满足工作需求。但如果一款发动机为了追求更高的动力,导致自身温度居高不下,那就必须借助更复杂的散热系统了,不然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总而言之,不管你的摩托车采用的是哪种散热形式,在日常使用中都要养成良好的骑行习惯,避免长时间高速行驶或者龟速行进。同时,还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散热系统,只有这样,你的爱车才能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陪伴你尽情享受骑行的乐趣!那么你感觉冷却液和防冻液有什么不同呢?选择它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