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面对正处于快速增长的“新蓝海”市场,或许造车新势力并非不意动,而是实在“有心无力”。
受制于造车技术水平,面对“方盒子”这个新能源车迭代升级的“新蓝海”市场,造车新势力“集体沉默”。
新能源越野:一个爆发中的“新蓝海”
本届上海车展,上汽、一汽、东风、吉利等主流车企皆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方盒子”新能源车,这也意味着中国主流车企悉数到齐,决战这个“井喷”式爆发的新蓝海。
在过去,越野乃至硬派越野市场都是一个小众领域。但随着新能源的普及以及技术提升,越野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根据西部证券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越野SUV销量预计达到94万辆,同比增长高达70%。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据38.8万辆的市场份额,渗透率达到41%,成为市场的核心增量来源。
这一趋势表明,消费者对新能源越野SUV的偏好正在迅速增加,传统越野车的市场正在被快速扩展的新能源产品所吸引。
基于此,各大车企纷纷发力该细分领域,从长城坦克品牌发布混动版本到北汽越野的多动力布局再到东风、长安、比亚迪、奇瑞乃至一汽、上汽、吉利纷纷推出旗下新能源越野产品。
在过去,越野车型依赖于非承载式车身+整体桥+机械四驱+低速高扭力大排量发动机以及高油耗等,成为自主品牌难以突破技术壁垒。如今在新能源技术的加持下,多技术路线、电机的高扭矩特性、分布式电驱技术、智能电控系统等,让方盒子市场成为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最热门的细分市场。
根据行业相关报告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源越野市场将达到80万辆,年增长率超过106%。到2030年,该市场或将达到200万辆级,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这几乎是前些年SUV与插混市场“井喷”行情的再现。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面对这样一个“新蓝海”市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造车新势力却无一涉及,集体“失声”。
技术壁垒和高标准让新势力“望尘莫及”
据中车网了解,新能源“方盒子”堪称新能源汽车的一次迭代升级,对技术底蕴尤其是安全性要求更高。即便是国内车企在新能源技术的加持下破解了传统燃油越野车的技术壁垒,但一些技术对于造车非主流车企而言仍是“高不可攀”。
首先是技术积累,以比亚迪四轮四电机驱动为例,比亚迪通过十余年的轮边电机技术的研究与积淀,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最终呈现出搭载在仰望车型上四轮四电机驱动系统;依托长城20年的造车经验,历经3年时间的研发和打磨,投入了近300亿元的资金,才有了Hi4-T技术的最终面世。
在越野车型中,NVH控制是一个关键指标。传统车企在该技术上仍需要不断深入研发,投入大量人员、资金,并且建立试验室反复试验。以长城汽车为例,其花费6000万元建立四驱半消音试验室,只为实现10余大项整车及零部件NVH性能测试。
没有造车经验的造车新势力在技术沉淀上已然有了天然的缺失,为它们与越野车之间铸就了“铁壁铜墙”。
其次,是安全性能和资金层面,越野车对安全性的要求普遍要高于家用车。相较于现有主流车型的正面、侧面碰撞,越野车还需要有翻滚测试。其中,IIHS还要求越野车顶可承受4倍车重,对车身强度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同时,针对新能源越野车,也对电池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越野场景中电池易受涉水、碰撞威胁,需要满足更为苛刻的防护等级以及抗冲击标准。在该层面,传统车企可以通过独立电池包设计和迪翁桥技术提升防护,而新势力的电池大多源于外部供应商,在独立研发防护措施层面尚有欠缺。
最后是资金。当前越野车多采用非承载式车身,对于以承载车身结构的模式进行生产的企业来讲,转型生产非承载式车身构型的越野车,就必然涉及到生产线的改进——额外增加一条生产地盘的生产线。对于传统车企而言,燃油车的盈利可以反哺到研发、生产成本,而造车新势力却没有“余粮”。
其次是研发成本,如方程豹的“豹5”搭载了由全新混动非承载式架构和越野专用混动架构组成的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猛士917是基于由MORA猛士滑板越野平台、MEGA POWER猛士动力、M ATS猛士越野全地形智能解决方案三大技术组成的M TECH猛士智能越野架构打造。
最后是车辆测试成本,上述提到越野车相比家用车其碰撞标准更为严苛,这意味着测试标准也远高于家用车。例如长城汽车,为了完成更严苛的测试试验,耗费5.1亿元打造“安全试验室”,长城越野车要经过超过100次,单次测试及假人成本超过百万。
一汽集团相关人士也告诉中车网,仅2024年一汽就碰撞100余台样车,平均每个碰撞试验用2-4个试验假人,根据碰撞假人规格,单价从100余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碰撞假人可以维修后不止一次使用,但每次碰撞实验成本也在百万元上下。
“独属”的技术平台不仅着车企对于造车技术的沉淀,安全标准更是离不开高昂资金的投入,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这也是其“望尘莫及”的存在。
面对正处于快速增长的“新蓝海”市场,或许造车新势力并非不意动,而是实在“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