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终于醒悟并且坚定执行,开辟一条油车反攻电车的新思路。
电车相对油车,不同于油车对蒸汽属于革命性变化。
电车的新颖更多体现在智能化上,如今,大众在尝试接上这条腿。
01 油车智能化,突破认知的践行
智能化并非电车的专利,传统车企的大众通过技术革新打破了这一认知,并在技术上开始武装。
技术上,油车智能化的痛点是供电不足,但通过硬件冗余设计和双冗余控制系统,解决了传统燃油车供电不足的痛点,确保高阶智驾功能稳定运行。
以上技术已经通过了大众验证,其探岳L就是采用了双冗余设计实现高阶智驾稳定。
解决供电以及高阶智驾稳定之后,选择合适的智驾供应商,比如鸿蒙ADS,小鹏智驾、地平线等,就只是往上套装的问题了。
02 智能化的油车将对电车降维打击
电车有两大痛点,一个是补能,另一个是自燃。这两大痛点,油车是不存在的。
补能方面,探岳L满油续航超1000公里,配合L2+级智驾,长途出行体验碾压同级电车13。在零下20℃的东北地区,燃油车智驾系统稳定性比电车高47%4,这是电池化学特性决定的硬优势。
自燃方面,买电车你会在意是不是宁德电池,买油车你只用关心是谁家发动机。
至于电车引以为傲的经济性,在考虑保险、维修以及售后等因素,除非高频率用车,否则电车的经济性不会特别明显。
如果油车跟着电车大大价格战,将从源头上抹平电车经济性优势。
比如搭载高阶智驾的纯电SUV均价超25万元,而探岳L以17.69万元实现同等功能。大众利用燃油车产业链折旧红利(如MQB平台研发费用已摊销完毕),将智能化成本转嫁为规模优势,这对10-20万元价格带的电车形成致命挤压。
基于上述逻辑,智能化之后的油车可能实现对电车的降维打击。
03 大众在学“中国化”
除了入股小鹏,大众在管理上也破例给予中国团队主导权,意图在智驾研发上突围。该举措似乎有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快速迭代:中方团队主导的探岳L项目,从立项到量产仅18个月,比传统周期缩短40%。
第二.生态整合:与科大讯飞、大疆、腾讯等本土科技企业合作,车机系统深度接入微信、高德等高频应用,贴合中国用户习惯。
大众作为德国汽车品牌,入华多年。赚足了利润,当然也为培育中国汽车产业链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大众扎根中国市场,值得点赞。
还是那句话,欢迎一起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