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2025 CTCC上海站: 引擎轰鸣下的中国汽车赛车产业发展观察
来源:央广网 2025-04-28 17:17:17
大字

2025年CTCC中国汽车场地职业联赛揭幕战于4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国际赛车场拉开帷幕。作为中国高级别赛车赛事,本届上海站吸引了126辆赛车、近200名车手参赛,覆盖GT、TCR、TCS等多个组别,堪称亚洲赛车圈的“顶流盛宴”。赛事不仅延续了传统竞速的激烈对抗,更通过规则革新和技术升级,展现出中国赛车产业向职业化、国际化迈进的决心。当引擎轰鸣声再度响彻上海国际赛车场时,这场赛事早已超越单纯的竞技较量,成为透视中国赛车产业发展的棱镜。

核心看点:①全明星阵容:领克捷凯车队“冠军铁三角”朱戴维、张志强、王日昇领衔TCR战场,Z.SPEED N车队派出四冠王张臻东与澳门冠军卢家骏组成的双子星,GT组别则汇聚奥迪、保时捷等品牌的高性能赛车。还有娱乐艺人王一博等参加比赛。②多元组别混战:中国杯回归后新增TCR、TCS等组别,既有厂商车队的“短兵相接”,也有民间俱乐部的技术突围。

一、赛事规则革新

2025赛季CTCC的规则调整堪称近年来较大的变革,其核心在于打破“强者恒强”的旧格局,推动赛事从“烧钱游戏”向技术策略主导的竞技舞台转型。

关键规则解读:

车手分级制度

车手被分为“专业组”与“挑战组”,每支车队仅允许1名专业组车手参赛。此举旨在限制厂商车队通过“全职业阵容”碾压对手,同时为业余车手提供成长空间。

动态组别划分

中国杯引入阶梯式排量划分(TC-1至TC-3组),并计划根据汽车行业发展变化增设混动组及新能源组别。这不仅呼应了汽车产业新能源化趋势,更鼓励本土车队展示自主研发能力。

积分与奖励机制

TCR系列赛实行双组别独立积分,与此同时,挑战组将设立专属的积分体系与奖项机制。这不仅为参赛选手提供了更具层次感的竞争环境,更为车手们争夺荣誉开辟了更多可能,从而吸引更多优秀车手加盟专业车队,推动赛事整体水平的提升。这种“从民间到职业”的晋升通道,吸引了改装店技师、大学生车手等群体参与,例如刘子辰从业余大师组到TCR挑战赛的跨越式成长。

二、赛道挑战

上海国际赛车场的“上”字形赛道全长5.451公里,以高速弯与长直道闻名,其设计融合了技术性与观赏性,堪称车手能力的“试金石”。

赛道特性与战术博弈:

高速弯道群(T7-T8):平均时速205公里,职业车手在此凭借空气动力学优势拉开差距。例如张志强曾在此创下2分14秒的圈速纪录。

螺线型弯道(T1-T3):半径从93米骤缩至31米,业余车手可通过细腻的油门控制缩小差距。2024年谢欣哲在此以“延迟转向”策略实现0.3秒反超。

最长直道(T13-T14):1.175公里的直道允许赛车飙升至327公里/小时,但末端接10米半径的发夹弯(T14),制动时机误差0.1秒即可能导致失控。

轮胎与安全车策略:

规则限制每站仅能使用3套新胎,车手需在练习赛用旧胎摸底性能,正赛中平衡速度与耐久性。此外,密集弯道导致安全车频繁出动,车队需灵活调整进站时机,例如DELTA车队在2024年上海站通过二次进站策略逆袭夺冠。

赛道特性也催生出独特的装备竞赛。米其林为CTCC定制的PSS轮胎,在上海站会采用特殊配方,前轮工作温度窗口比标准赛用胎窄15℃,这意味着车队必须在排位赛阶段就精确计算轮胎衰减曲线。2024赛季数据显示,领克车队通过优化轮胎压力管理,在正赛中后期能保持每圈0.3秒的圈速优势,这种"后发制人"的能力,正是赛道特性与车队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

三、热门车手

CTCC上海站汇聚了老将新秀同场竞技的戏剧性场面,以下几位车手的表现尤为值得关注:

曹宏炜(Hyundai N车队)

作为TCR世界排名第8的中国车手,曹宏炜以稳定性著称:2024赛季12场比赛零退赛,10次登上领奖台。其驾驶的伊兰特N TCR赛车在直线加速与弯道平衡性上优势显著。

张志强(领克捷凯车队)

2021年TCR Asia总冠军,澳门格兰披治三冠王。他在复合弯道的精准走线与长直道的爆发力,使其成为领克车队冲击冠军的核心战力。

谢欣哲(MacPro Racing)

CTCC三冠王转型独立车手后,2024赛季豪取4站分冠军。其“数据驱动进化”理念——通过赛道反馈优化ECU参数,展现了技术型车手的独特竞争力。

刘子辰(326 Racing)

从业余大师组到TCR挑战赛季军,刘子辰的成长轨迹印证了CTCC评级机制的成功。他在雨天策略与弯道控车上的天赋,使其成为挑战组“逆袭剧本”的最佳主角。

四、上海赛道的传奇与CTCC经典战役:

上海国际赛车场自2004年启用以来,不仅是F1中国大奖赛的举办地,更见证了中国赛车文化的崛起。在2004年中国首场F1赛事在此举办,14.6万观众入场创下纪录。在2019年F1千站庆典,汉密尔顿夺冠并刷新赛道单圈纪录。在2024年:赛道完成32项设施升级,B/E看台新增22300个座位,成为全球少数兼顾竞技与文旅体验的AAAA级景区。

回溯CTCC上海站的历史,2011年韩寒驾驶斯巴鲁XV赛车夺冠的场景仍被老车迷津津乐道。2018年张志强驾驶本田思域TYPE R TCR赛车,在暴雨中做出的1:58.225单圈纪录令人回味至今。在2022年东风风神奕炫车队在上海收官战实现“三连冠”,其弯道超车技术(CMP底盘+马赫动力)也令人心生向往。而2024年DELTA车队谢冰/刘超驾驶广汽传祺影豹以C组赛车越级挑战A/B组对手,则展现了民间车队的技术潜力。

五、CTCC的破局与隐忧

作为中国赛车职业化的标杆,2025 CTCC上海站的变革值得肯定,但其长远发展仍需破解多重挑战。

其积极意义在于①评级机制打破厂商车队垄断,例如挑战组车手通过“田忌赛马”策略(在低速弯集中发力)实现以弱胜强,这种战术多样性提升了赛事观赏性。②拟推出的混动组与新能源别,推动赛车技术与民用汽车工业协同发展。③跨界明星参与、VR观赛等互动形式,使CTCC观众中18-25岁群体占比提升,助力赛车文化从“小众狂欢”走向大众认知。

潜在风险:①规则公平性争议:专业车手“变相护航”(如通过战术性退赛为队友让路)可能衍生新的不公平竞争,需完善监管细则。②硬件差距固化:在高速赛道,厂商车队的高预算研发优势仍可能碾压草根车队,如何平衡性能上限与成本控制成为难题。多数车队仍停留在"采购-组装-参赛"的初级阶段,这种"重运营轻研发"的模式,直接导致2023赛季出现7次因机械故障引发的退赛。③商业变现瓶颈:尽管某国产轮胎品牌推出“挑战组专属套餐”,但多数俱乐部车队仍依赖赞助生存。此外,2024赛季CTCC上海站门票均价880元,仅为F1中国大奖赛的1/3,但上座率仍不足65%。赞助商结构单一的问题更为突出,汽车相关品牌赞助占比高达82%,这种过度依赖主机厂的生态,使得赛事在车市寒冬中格外脆弱,赛事IP的长期盈利能力亟待探索。

更值得警惕的是,年轻车手断层现象日益严重,25岁以下车手占比不足15%。

写在最后

2025 CTCC上海站不仅是一场速度盛宴,更折射出中国赛车运动在职业化与大众化之间的艰难平衡。当F1持续推进电动化转型,当FE电动方程式吸引越来越多制造商,CTCC的坚守与突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赛事定位需要更清晰的差异化。CTCC不应简单对标WTCR,而应立足本土打造"平民化超级联赛"。其次,文化培育需要更接地气的策略。打破壁垒,绝不能关起门来,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一定需要通过多种传播方式来打造相关产业。再者,技术发展需要更开放的生态。当前CTCC的性能平衡机制,虽保证了竞争公平,却抑制了技术创新。此外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结合还需要再加快脚步。最后,商业运营需要更创新的思维。CTCC应主动拥抱新文化概念,或开发虚拟赛车平台等方式,让车迷在数字世界体验驾驶TCR赛车的乐趣。同时,可与头部汽车媒体合作打造"赛事纪录片",用真实故事塑造车手IP,这种内容营销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已创造巨大价值。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CTCC上海站就像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中国赛车运动的进步轨迹,也折射出产业升级的阵痛。当引擎轰鸣声再次响起,我们期待的不仅是速度的较量,更是一个成熟赛事应有的文化沉淀与商业智慧。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