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汽车医生”张平: 深耕汽修一线传承首汽匠心
来源:江苏工报 2025-04-30 10:14:47
大字

从青葱学徒成长为行家里手,从业27年,他坚守一线汽修岗位,让患上“疑难杂症”的车辆重新上路。

他是张平,首汽修理公司首席技师、首汽腾迪公司技术经理,也是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起步一丝不苟的学徒工

“车擦得亮,毛病就藏不住。”这是张平儿时常听到的话。

在张平的记忆中,在部队负责汽车运输管理工作的父亲经常和战士们把车擦得干干净净,不仅是汽车表面干净,发动机舱也光洁如新。年幼的张平虽懵懂,但一直记得父亲在工作时认真细致,就连一颗小螺丝钉都要清洁到位,把油污清除掉。

1996年,18岁的张平从汽车维修学校毕业,初入首汽三厂大门,成为了父亲的“同行”。不过,这时的张平还只是个对汽修充满好奇的学徒工,当学徒的日子里,张平的工作是打扫车间卫生、擦拭工具、清洗零件,甚至给举升器打黄油。

虽然说是打杂,但师傅对张平的要求却十分严格。“清洗完的零件必须像新件一样,不是简单地把表面的污渍清洗干净,而是各种缝隙、细节都要呈现出原来的纹路。”这是师傅给他定下的清洗标准。这样枯燥又严格的“打杂”工作,张平做了一年。重复的擦拭动作常常磨得手指发烫,但是年轻的张平仍然久久地坐在维修间里剔除藏在缝隙中的油污,就像父亲一样,工装被汗水打湿,却仍将零件和工具擦拭得熠熠发光。

近乎严苛的训练终有回报。张平慢慢发现,面对维修间的几百种工具和汽车零部件,他已经能准确地“看透”零件内部结构,熟知各种工具在汽车维修中的用途,而这正得益于做清洗“杂活”时无数次的观察、拆分与组装。

不仅如此,张平还发现,当汽车零件被彻底清干净后,原本可能被油污掩盖的安全隐患便会清晰显露,每一次擦拭都能让他提前发现那些藏匿在细节中的潜在故障,而所谓“杂活”的价值也在此刻凸显。“那时才懂,师傅让我擦零件,练的是火眼金睛,修的是工匠心性。”如今已经46岁的张平说。

在学徒生涯中,张平磨砺出专注与坚韧的品格,但那时的张平距离真正的修车工人仍隔着理论与实操之间的鸿沟。

张平仍记得第一次接触简单修车工作时的窘迫:打不开引擎盖、找不到管线接头……技术手册上的知识、理论、图表、烂熟于心的工具使用方法全部“失效”。这次经历后,张平认识到:唯有将理论知识对照遇到的问题逐一搞懂原理、分析原因、才能真正下手解决,同时也要警惕陷入“经验主义”窠臼。“如果过度依赖既有实操经验,遇到新问题时也将束手无策,这时仍需回归专业书籍寻求原理支撑,开阔思路。”

打杂、拆装清洗零件的那些日夜、在真实故障中理解理论的那些时刻,渐渐构筑起张平的专业根基,而深深印在脑海中的标准和参数,也最终化作“汽车诊断”时的笃定从容。

精进坚守毫米刻度的修车工匠

20多年来,许多当年的师兄弟都已经转行或晋升管理岗位,而张平却始终坚守在汽修一线,坚定地要做一名手艺最精湛的修车工匠。

“一线技术工作是我的兴趣爱好,我喜欢和车打交道。”在张平眼里,修理工如同“汽车医生”,每辆故障车皆是需要善待的“病人”,每当找到“病因”,心中总会升起满满的成就感。

曾经,一位车主为自己的新车安装了轮胎压力监控系统,但不久后,就发现系统常常误报警。车主为此辗转多家4S店,得到的答复都是需要把四个轮胎全部换掉。但面对新买不久的爱车,车主心理上无法接受这种办法,于是找到了张平。

“误报警的问题在于,轮胎正常的磨损差异被系统误判为压力检测故障,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四个轮胎全部换新,但这样既没有找到故障的根本原因,同时客户还要承受很高的维修费用。”张平希望通过分析和实验,找到不换轮胎的办法。翻阅各种资料后,张平认为可以通过调整安装位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这种方法以前没有人使用过,只能一边测试行驶一边观察记录,才能找到位置匹配方案,而每次匹配位置都需要路试30公里以上来验证观察。测试从当天晚上9点开始,到凌晨1点故障终于排除,同事们去休息了,但张平觉得真正的规律还没找到,于是凉水洗脸打起精神,独自一人开始了新的路试。经过多次轮胎匹配换位路试,到第二天中午,张平终于找出了解决办法。

二十余载职业生涯,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一次,某车主因行驶抖动问题被多家修理厂建议更换整套部件,需要花费几万元的费用。而张平却执着探索故障原因,最终以高于标准0.3毫米的精湛技艺修复了罕见裂缝,让客户仅花几千元就把车辆修复得完好如新。

从业至今,张平始终坚持着这样“能修就不换”的理念,追求“车从他手里出去必须恢复到出厂状态”的标准,得到了很多客户的信任。

而那些在车间里反复校准的刻度,也最终锻造为守护重要交通服务保障任务的安全屏障。张平已经多次圆满完成首汽集团承担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两会、中非合作论坛等重要交通服务保障任务的车辆安全整备工作。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张平发现,此前在京检测无异常的车辆,因张家口赛区低温天气导致多辆闭环内车辆出现冷启动故障。面对时间紧张、驻场技师仅有1人的条件,张平快速启用同型号车辆模拟故障场景,凌晨5点便通过视频指导处理办法,最终成功排除故障隐患,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坚实的车辆技术保障,更为首汽集团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光荣称号贡献了力量。

传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者

如今,张平身后总是跟着一群年轻人,他们热爱汽修一线,热爱汽车,就像当年的张平一样。而这些年轻的汽车维修技师,也正承接着与张平初入行时别无二致的严苛——在张平的师徒带教中,“差不多了”“应该、大概、可能”之类的字眼不能在回答中出现,而是要能“禁得住细问”。

一次,张平团队某个维修技师遇到变速箱报警问题,待检查故障点后,发现是变速箱控制阀出现了问题,调整控制阀后,问题马上就得到了解决。但张平得知后,却对技师发起了一连串追问:控制阀为何损坏?深层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训练,让张平团队成员养成精益求精、了解深层次故障原理的习惯。

作为首汽“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头人,多年来,张平匠心设计个性化培训方案,理论结合实操,激发大家学习热情。在他的引领下,团队技术水平迅速提升,涌现出数十名优秀技术人才,多人在全国和北京市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在张平看来,一个人技术强不算强,一群人技术强才是真强。面对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的时代,张平紧跟科技步伐,带领大家主动学习新能源汽修技能,团队内多名核心骨干通过了国内首批交通运输部认定的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专业能力测评,以及主机厂认定的新能源汽车高电压维修专家认证,带出一批“油、电双证”高级技师。

有一次,张平所在的维修店里收到一辆故障车。为了找到故障的根本原因,张平团队与厂家一道,通过数千公里的测试、上百组数据的优化推进核心技术环节改进,不仅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解决了上万台车辆的安全隐患,还为车辆安全驾驶、维修技术改进提供了大量数据信息和实践经验。

多年来,张平和他的团队结合实际工作,不断总结积累、创新改进故障诊断排除方法,已形成典型案例近百个,推广先进操作方法50余项。其中风速仪判断汽车排气故障、轮胎压力监控匹配消除,增压管路快速诊断等方法,被厂家作为典型的案例处理方法进行推广。

如今的张平仍活跃在汽修一线,传承汽车维修技艺,也身体力行地为更多年轻的汽修人树立榜样:以毫厘必较的精度守护出行安全,是汽修人最珍贵的职业底色之一。文/陈天奕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