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岁老根弥壮! 上汽集团全主力阵容出击上海车展, 大象转身在即?
来源:中青在线 2025-04-29 01:35:30
大字

传奇永不落幕、我们永远在路上!”

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秋的这句话,激荡出了上汽集团在产业浪潮中持续突破的铿锵步伐。

在4月23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上汽集团携旗下智己、上汽乘用车、上汽大通、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6家整车企业、10个品牌、上百款新车集体亮相。

“主场”作战,上汽集团自然站在了聚光灯下;但对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来说,把整个汽车市场变成自己的主场,才是真正的目标。

01、自主阵营新布局

这次上海车展,上汽集团承包了国家会展中心3号馆,展区总面积接近2万平方米。

这样的排场,与上汽集团的行业地位是比较匹配的。

2024年,外界对上汽的质疑已经比较多,但这一年,它的终端交付量仍然达到了顶梁柱般的463.9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达到了60%。

很明显,自主品牌是上汽必须要做好的。贾健旭此前也说过,要将自主业务视为集团的发展主攻方向。

在这次车展现场,很多人注意到,上汽展台的排兵布阵发生了明显变化,智己品牌从上一届车展的边缘地带挪到了展台的C位,并且带来了“瞬感天幕智能轿车”全新智己L6。

智己L6配备同级独有的瞬感智控防晒天幕和贝果舒压座椅两大黑科技,同时还搭载灵蜥数字底盘2.0、IM AD 3.0智能辅助驾驶、IMOS 4.0 AI生态座舱等核心装备,技术、设计、体验层面都达到了中国高端车的水平。

荣威品牌此前请来了全球汽车设计大师约瑟夫·卡班加盟,这次上海车展由他操刀的首款概念车“明珠”也进行了首发,同时还带来了荣威纯电D6这款车国民电动家轿。

其实,荣威的定位“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的国民车”是有延续性的,燃油车时代的荣威就符合这个定位,2025年,荣威品牌将推出至少4款新车型。

MG品牌则以“年轻无界、智领风尚”为口号,推出Cyberster 2026款与方盒子SUV Cyber X,,继续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用户。

未来两年,MG计划推出8款新车。

实际上,燃油车时代的荣威与MG成绩是相当不错的,荣威曾经是国内最早推动智能车机系统的自主品牌,MG则有着丰富的全球化经验。对上汽来说,智己与荣威、MG双子星都很重要。

所以,在本次上海车展中,上汽集团以“懂车更懂你”为主题全面展示了其在“大乘用车”理念下的战略布局与技术创新成果。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协同与生态共创,推动上汽集团自主阵营的高质量发展,并加速向智能电动化转型。

这儿再展开多聊几句,“大乘用车”体系由上汽集团旗下乘用车公司(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等五大板块整合而来,目的是为打破原有部门壁垒,形成统一的决策机制。

譬如,荣威与飞凡合并后,渠道、研发和产品线全面协同,2024年底已整合超过100家经销商门店,并实现插混/纯电车型的互补布局。这种整合避免了资源重复投入,提升了研发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研发总院统一负责智己、飞凡、荣威、名爵四大品牌的基础开发,推动“大单品”模式——通过平台化、规格化降低研发成本,例如固态电池、DMH超级混动技术等核心技术的跨品牌共享。车展上,MG品牌宣布未来车型将搭载荣威的DMH混动技术,而智己L6则展示了灵蜥数字底盘2.0等尖端技术。

02、合资阵营转型法

与一汽、广汽、东风等传统厂商一样,上汽也有庞大的合资阵容,这曾经是它销量的保障,但现在却成为销量下滑的主要来源。

对上汽来说,合资板块的转型同样也很重要。

上汽旗下的合资业务,主要有上汽大众、上汽奥迪、上汽通用三大板块,这次上海车展,它们的动作都不小。

在新能源转型问题上,大众汽车很“急”,不过与其他合资品牌不太一样的是,“本土化”的权重在大众那里是很高的。

本次上海车展期间,上汽大众ID.ERA概念车正式登场,这款车与上汽大众目前在售的ID.系列车型都不同,它是大众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从设计上看,它与目前的ID.系列也有明显区别,预计会搭载双子星机皇——EA211 1.5T发动机作为增程器,CLTC工况下纯电续航里程超过350km,综合续航里程则超过1000km倒是有点向理想L9、问界M8等国产主流新能源车型叫板的味道。

这其实代表着上汽大众在产品和策略层面的重大变革,大尺寸、增程式,是国内大型新能源SUV的“财富密码”。

显然,大众汽车看透了这一点,ID.ERA概念车也成为了上汽大众车展展台热度最高的车型之一。

突然推出一款全尺寸增程式电动SUV,而且风格与大众现有产品体系完全不同,上汽大众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

或者,只是试探性动作,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试试?

并非如此!

在车展上接受采访时,上汽大众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李俊把它称为“合资2.0战略的旗舰产品”。

“合资2.0时代”这种提法最早出现于2024年11月份,当时上汽与大众提前续约,将双方的合资协议期限延长至2040年。

作为一名曾在上汽大众工作多年的汽车行业观察者,我对它的历史沿革与战略转型有一定的体会。

合资 1.0 时代,上汽大众以 "市场换技术" 为起点,用 40 年完成了中国汽车工业从 "零基础" 到 "全体系" 的跨越。

进入合资 2.0 时代,上汽大众正以 "技术共创" 重构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分工,这一转变的本质是从 "单向技术输入" 到 "双向技术输出" 的战略升级。

ID.ERA概念车便是这一战略升级后的结晶。

也因此我坚定的认为,ID.ERA 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其揭示了一条新路径:通过 "技术共创" 模式,合资企业可以突破传统框架,成为连接中国创新与全球市场的桥梁。这既是对合资模式的终极考验,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规模扩张" 走向 "质量跃迁" 的关键一跃。

这样的转变,在上汽通用别克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

本次上海车展期间,别克正式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同时还发布了全新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支持MPV/SUV/轿车3种车身形式、纯电/插混/增程3种动力模式以及前驱/后驱/四驱3种驱动模式。

与此同时,别克还与宁德时代联手打造了行业首发的6C LFP超快充电池。

别克的这套打法,是不是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其实,主流国产厂商基本都是这个路径。

所谓本土化,绝对不只是改个本土化的名字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学习。

凯迪拉克在这次车展期间拿出的是V系列首款纯电车型LYRIQ-V,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3.3秒,成为史上最快的凯迪拉克。

上汽奥迪则有些特殊,一方面,它维持燃油车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又加快新能源转型,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海车展上出现的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和奥迪E5 Sportback。

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搭载全新的第五代EA888发动机,同时还搭载了31个智能传感器,辅助驾驶方面则采用华为方案。

客观来讲,在新能源的大潮中还能拿出全新的燃油车是很需要勇气的。我觉得,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没有让人失望,不仅解决了智能辅助驾驶的难题,同时,在燃油车的基本功方面进步也很大。

目前还不想拥抱电动车的朋友就未必不想使用智能化吧?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为这类群体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奥迪E5 Sportback则是上汽奥迪新品牌AUDI的首款量产车型,有着年轻化的外观,同时支持800V高压快充、百公里加速时间3.6秒,同时还配备全轮转向以及空气悬架。

以前总有人说包括BBA在内的外资品牌都做不好智能化,但我觉得,奥迪 E5 Sportback应该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至少有2点:

一是,奥迪 E5 Sportback的智能座舱使用了8295芯片,并且它的软件大量使用了本土化供应商。

一个细节是,奥迪还设置了一个AUDI Assistant奥迪助手,用户可通过触控和语音控制,相当于新势力惯用的AI情感助手。

二是,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因为车顶有激光雷达,所以一定会搭配高阶辅助驾驶系统。专为复杂城市路况打造的奥迪 E5 Sportback,能像熟悉北京胡同的老师傅或上海弄堂的老司机般,精准识别三轮车与外卖骑手,真正实现本土化驾驶场景的完美适配。

有没有发现,上汽的合资阵营主打的这些产品,都挺熟悉的?

是的,它们都是中国市场上流行的解决方案。

大众、通用都与中国市场绑定很深,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行业发展方向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对“本土化”越来越重视。

在当下的转型关键期,这样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

03、外部合作是关键一环?

从40多年前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企业界就形成了一个“铁律”:不能闭门造车。

上汽作为一个拥有大量核心技术、成熟供应链、完善研发体系的巨型车企,依托成熟体系,曾是它的发展路径。

但上汽董事长王晓秋上任后,上汽开始以联手开发心态拥抱第三方合作伙伴。在企业定位上,王晓秋旗帜鲜明地提出:上汽要成为产业生态的“链主”,而不是单打独斗的全能选手。

这种定位,反映到执行层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对华为态度的明显转变。

在本次车展之中,上汽与华为的深度合作也成为了焦点,据了解,双方联合开发的辅助驾驶系统已进入路测阶段,此外,“SAIC尚界”品牌正式加入鸿蒙智行体系,融合华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与上汽高端制造能力,标志着从技术融合迈向生态共创。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车展期间,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与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SAIC尚界”品牌发布会上以两次拥抱的互动引发广泛关注。

这一举动发生在双方宣布合作推出鸿蒙智行(HIMA)体系下的第五个品牌“SAIC尚界”时,贾健旭主动拥抱余承东,并调侃称此前在鸿蒙智行发布会上仅握手被外界认为“诚意不足”,因此此次通过拥抱展现合作决心,现场气氛随之被推向高潮。

贾健旭重申,上汽将会投入大量资源“all-in尚界”。上汽会拿出成熟的产品线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华为则以智能化技术为新车赋能,形成“深度共创”。

“SAIC尚界”定位年轻化市场,首款车型瞄准20万元级主流价格区间,计划于2025年秋季上市,第二款车型则预计在2026年春季发布,双方首期投入60亿元,组建了超过5000人的专属团队,并建设超级工厂以确保产品品质。

余承东强调,上汽的加入使鸿蒙智行从“四界”扩展为“五界”,如同“五根手指紧握成拳”,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他预测首款车型销量将“大爆”,并喊话上汽提前备足产能。

实际上,上汽旗下与华为的合作并非只体现在智选车模式上,上汽大通与华为乾崑也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将会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云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

而上汽的合作对象也并非只有华为,主打年轻化、时尚化的MG品牌,在智能座舱方面的战略合作伙伴是OPPO;奥特能电池的合作伙伴,是宁德时代;别克在辅助驾驶方面的合作伙伴,则是Momenta……

关于对外合作,贾健旭提出了这样的原则:不设技术围墙、不做生态孤岛、不惧跨界竞争。

从这次车展上可以看出,上汽正在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开放性、包容性的合作。

04、海外战略3.0成特殊优势?

上汽集团连续18年拿下中国汽车集团销量冠军,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既成事实。

但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是,它也曾连续7年拿下自主车企海外市场销量冠军,以MG为头雁的上汽出海阵容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第一梯队。

现在,它也需要进行升级。

本次上海车展期间,上汽集团正式发布海外战略3.0——Glocal战略。未来3年,上汽将会推出17款全新海外车型,覆盖全球主流细分市场。

这一战略是中国汽车产业从"产品输出"到"技术标准输出"的里程碑式突破,也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引领"的范式跃迁。

全球视野、本土匠心,这就是上汽在出海方面的核心思路,通过伦敦、硅谷、特拉维夫三大研发中心与四大海外生产基地的联动,形成"研发-生产-服务"的闭环生态。

其实,这也是丰田、大众曾经走过的路。甚至,上汽集团的Glocal战略更具时代特征:通过"技术标准+生态体系+文化认同"的三重输出,上汽集团正在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阶段性领先固化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

这种"以硬科技为矛、软实力为盾"的出海模式,有助于助力上汽集团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分配格局。

结束语

这一次上海车展,上汽集团可以说是全力出击,将产品、技术、战略规划全盘呈现。

在我来看,这既是一次战略宣言,也是新任领导班子上任以来的阶段性总结,从上海车展的聚光灯到全球市场的星辰大海,上汽集团正以战略定力破局行业转型之困。

在自主阵营,智己、荣威、MG的协同创新与“大乘用车”体系重构,锚定技术制高点;

在合资板块,以“本土化共创”重塑价值链,ID.ERA与别克至境等产品印证了“中国智慧”与“全球标准”的深度融合;

而牵手华为、宁德时代等生态伙伴,则展现了上汽打破边界、开放共生的格局。

面对出海3.0时代,Glocal战略以技术标准与文化认同为双翼,将中国新能源的领先优势升维为全球话语权。

看得出来,在完成了内部整合、明确了战略方向、开发了合作伙伴之后,上汽集团的野心不仅是主场称雄,更要在智能电动化的全球棋局中,以创新为刃,以生态为盾,书写中国汽车工业从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新篇章。

这场转型,既是对“百年产业逻辑”的重新梳理,亦是对“汽车强国使命”的躬身践行!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