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余承东放狠话: 华为高速L3必须“零容错“, 安全要做到让家人安心!
来源:南方周末 2025-04-29 02:40:21
大字

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早晨,复苏的城市充满了快节奏的生活。在拥堵的马路上,无数上班族焦急地等待着,渴望着能够早一点到达目的地。这时,运营商一条关于华为智能汽车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华为的掌门人余承东在一场发布会上发表了“高速L3不能有任何闪失,必须把安全做到业界顶尖”的豪言。这一言论瞬间引发了广泛的热议,似乎是对智能驾驶发展的一个明确宣言。

从最初的辅助驾驶到如今的L3级别,科技的飞速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期待。当我们聊起自动驾驶,安全性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回想过去,我们还在为驾驶辅助技术的普及而欢呼,如今我们却被迫反思:技术真的已经准备好让我们将双手从方向盘上放下吗?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段不归路。随着交通事故不断曝光,关于责任的讨论愈演愈烈。在这场科技变革的浪潮中,法律和道德,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自动驾驶L3所承诺的“脱手驾驶”不仅是对技术的极限挑战,也是对人类安全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余承东的警告如同在耳边回响。想象一下,您在京沪高速上,轻松地将脚从油门上抬起,专心刷着新闻或玩着游戏,这样的场景曾经听起来是科幻电影的情节,但如今似乎不再遥远。然而,对作为驾驶者的我们来说,这个过程充满了潜在的风险与道德困境。

最近几个月,北京出台了新的自动驾驶规定,允许L3级别车辆在发生事故时“车企担责”。这不仅是对企业责任的认定,更是对消费者信心的巨大战役。许多人对此表示质疑:难道完全可以将责任推给企业吗?以往的交通事故通常由司机承担责任,但如今车企似乎就像“背锅侠”,无论发生什么,都得为所有事故负责。有人调侃:“以前撞车怪司机,现在车企连睡觉都要睁只眼?”

然而,细想之下,这实际上是在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安全保障。在这个新规中,驾驶员在系统发出警示后,有10秒钟的反应时间,超时时则责任落在车企。这是对传统驾驶责任分配模式的大胆颠覆,同时也在不断塑造我们对驾驶的期望。

可以想象,未来的行车过程如同有一位“司机”的存在,这位“司机”不仅仅是驾驶系统,还具备各种记录和判断能力的数据黑匣子。这种装置如同安装在每辆车上的“行车公证员”,全程记录车辆的每一个决策,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准确定位责任。这无疑为自动驾驶的普及提供了支撑,降低了消费者的顾虑,一些保险公司甚至开始尝试新型的“自动驾驶险”,保费比传统车险低15%-20%。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障安全,华为正在积极推广一种新的“安全驾照”考核机制。在这一机制下,未来的车主必须经过虚拟现实的极端路况测试,才能激活L3功能。这无疑是一种“严进严出”的政策,旨在提升司机的反应能力,杜绝因用户技术不足导致的潜在事故。

然而,安全背后隐藏的是最大争议的话题:什么是人性化设计?在自动驾驶的世界中,是否应该兼顾技术与人类的情感需求?当驾驶系统面临选择时,是选择保护乘客,还是避免伤害他人?这些问题不仅是技术难题,也是道德和伦理的考量。

不久前,华为在发布会上展示了一张令人不安的照片。画面中,ADS4.0系统为了避让一个突然窜出的电动车,主动驶入对向车道,并最终擦挂后安全停驻。这个案例暴露出了潜在的伦理抉择。有人会问,机器是否能具备人类的情感判断?如果是选择“撞车”还是“伤害到车内乘客”,它又该如何选择?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68%的车主宁愿亲自驾驶,也不愿把生命的重担交给机器。数字中映射出的,是对未来的担忧与不安。

为了消除这种恐惧感,华为在设计中采取了渐进式体验。公司计划先在拥堵的城市路段开放辅助驾驶,待消费者习惯后再逐步解锁高速场景。这种逐步推进的方法,给了消费者一个适应的过程,降低了心理门槛。华为还强调透明化设计,在车辆中控屏实时显示系统正在进行的“思考”过程,确保驾驶者能够了解车辆的决策逻辑,消除“黑箱操作”的恐惧。

随着中国对自动驾驶的重视,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暗战。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L3级新车在国内的渗透率将突破20%。这一数字的背后,蕴含着上万亿的市场机遇。为了抢占这一市场,车企之间的技术路线之争愈演愈烈。小鹏押注于纯视觉方案,特斯拉则坚持无图化,而华为则选择“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的融合战略。这场暗战中,谁掌握了技术,谁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竞争。标准的话语权同样是产业竞争中的关键。目前,参与起草《自动驾驶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的12家企业中,华为系占据4席,显然,华为在标准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将极大地影响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如何说服消费者相信一个企业的系统更可靠,将是未来的关键问题。

当余承东在直播间提出“零容错”宣言时,弹幕炸开了锅。有人说他只是在画大饼,也有人担心技术尚未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智能驾驶正在经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转折。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消除这些痛苦取决于各方的努力。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如何在这段旅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安全的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由此而来的责任与风险。汽车不仅是一个上下班的工具,更是一项社会责任的承载体。未来,当您坐入配备L3功能的车辆中,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方向盘上新的指示灯,它象征着技术与人性的结合。

在这场智能驾驶的变革中,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人性化需求,如何制定合理的行业标准,确保安全与责任,这些将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在变得更加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安全挑战。

打好安全这一仗并不会是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未来的智能驾驶仍需进一步突破许多局限,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公众创造出一个更加安全与舒适的出行环境。这不仅是华为、车企的使命,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为了一个更安全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期待智能驾驶的真正到来。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