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长城官宣: 打死也不做增程, 200亿研发HI4, 卖不过问界理想错在哪
来源:南方日报 2025-04-29 00:13:01
大字

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中,各大汽车厂商都在绞尽脑汁,寻求技术创新与盈利模式。在这一波技术革新浪潮中,长城汽车的总裁穆峰对外宣称:“打死也不做增程!”这一言论瞬间引发行业内外的热议。为什么长城如此坚定地排斥增程式电动车(REEV)?而他们自豪的HI4混联技术真能在市场上大放异彩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我们需要明确增程技术与混联技术的基本概念。增程式电动车是一种利用小型内燃机为电池充电的电动车,其目的是延长电动模式的续航。而HI4混联技术则是长城自研发的混合动力技术,它通过电动机与内燃机的组合,旨在提高车辆的能量传递效率。穆峰认为增程技术是一条“退步的路线”,此言论的依据又到底是什么?

穆峰指出,增程式汽车的能量传递路径非常复杂。这一系统的能量传递链路为: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车轮。在高速行驶的场景下,动力传递效率极为低下。他提到,实际测试显示,高速工况下增程系统的能量损失可达30%以上。举例来说,某增程车型在120km/h巡航时的油耗与同级混联车型相比高出15%到20%。这无疑让人担心,增程技术是否真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经济实惠的出行选择?

这一论点并不完全成立。从市场反馈来看,中国乘用车在高速行驶的场景下的平均占比仅为12.7%。如此看来,增程式电动车的设计对于大用户来说并没有加大实际的能量损失。相反,对于那些日常需要进行城市通勤的用户,增程车型却能通过其纯电模式极大地满足他们的续航需求,更显得经济划算。

还有一点值得深入探讨的是穆峰提到的技术门槛。长城认为增程式电动车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导致了许多新势力车企迅速进入市场。这种观点似乎在数据上也找到了支持,多个增程车型的成本明显低于同级混联车型。然而,是否意味着技术门槛低就意味着技术落后?这一点值得怀疑。

例如,奇瑞的鲲鹏增程系统通过将发动机直驱的模式,实现了效率上的大幅提升,综合效率提升了11%。比亚迪也在其DM5.0系统中加入了增程模式,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增程式电动车获得了更高的热效率与更市场反馈。我们看到,尽管长城对增程的质疑言之凿凿,但市场的反应却在不断证明增程技术的合理性与成本优势。

我们再来看看用户体验的角度。长城将增程技术指责为在“亏电场景下动力衰减严重”,这一点的确难以否认。相对于HI4混联车型,增程式电动车在亏电后需要依赖内燃机来续航,可能导致动力不足,但这并没有阻止消费者对其优势的追捧。实测数据显示,92%的增程车主日均行驶里程低于80公里,其纯电续航常常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因此,虽然在极端环境下增程技术确实会面临动力衰减的问题,但对于大用户来说,实际使用情况是大大低于这一担忧的。加之诸多增程车型都有智能保电或超级发电模式,可以在电量不足时迅速切换,极大地缓解了这一问题。

我们通过对各车型的用车成本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以年行驶2万公里为例,我们分析问界M9增程版、理想L9增程版及长城高山HI4的经济性。针对油价和电价的设定,分别进行油费和电费的计算。结果显示,问界M9的总成本为5100元,理想L9为5502元,而长城高山HI4的成本则为5416元。这表明,在相似的行驶里程下,增程车型的用车成本与HI4差距并不显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增程还可能具备更经济性。在经济压力加大的今天,消费者在意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先进性,而是能够真正为他们节省开支的选择。

就长城汽车而言,虽然他们对混联技术的自信表现出强烈的行业影响力,但也需意识到市场变化的迅速。汽车市场的竞争,终究是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展开的。穆峰固然想通过保持技术的前瞻性、降低能量消耗来赢得市场,但若忽视了市场中的其他技术路径与用户的真实反馈,那么长城也许会在竞争中付出代价。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正在向着多样化与人性化转变。增程技术与混联技术,究竟孰优孰劣,除了从数据与理论上进行探讨,更需关注消费者的真实体验与市场的实际反馈。很多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期待不再止步于“续航”与“燃油经济性”,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智能化、便利化的用车体验。无论是长城的HI4混联技术,还是增程电动车,都应在这条轨道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服务于消费者的需求。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迭代,混联技术与增程技术或许可以实现互联互通。长城若只是坚持自我封闭,自认是技术的绝对领跑者,那不免会错过时代的机遇与市场的需求。真正在乎技术细节的消费者并不多,他们最关注的,仍旧是最终使用出来的驾驶体验与性价比。

在这个相对复杂而又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那些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企业,最终才会在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长城汽车在坚持其HI4技术的同时,也需要保持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去认同市场上其他创新的解决方案。市场是不断发展的,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探索,才能在新能源汽车将来的竞争中实现双赢。

在文章的总结部分,我们要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把握。长城未来的发展路线,若能灵活调整,结合市场反馈,将会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愈加闪耀。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汽车行业能从这场技术之争中汲取更多智慧,走向更大的繁荣。针对每个消费者的选择与需求,最终归根结底仍是我们关注的核心。无论是HI4技术,还是增程式的电动车,究竟谁能引领未来,答案或许需要时间来揭晓。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