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渐入佳境,与往届车展上“自动驾驶”“L3级智驾”等口号此起彼伏的热烈场景不同,今年的展馆内,“安全冗余”“场景化体验”等成为车企高频词。在工信部严控智驾宣传、行业事故频发的背景下,一场从“技术狂飙”向“安全理性”的转型正在悄然上演。
“连夜调整PPT、修改话术”
2025上海车展前,工信部出手“刹停”无序的智驾宣传,自动、自主、高阶智驾、脱手、脱眼、接管等智驾词汇均被列为违规宣传词汇。伴随监管收紧,车企宣传重点也开始紧急调整,弱化对于“智能驾驶”的宣传。
在现场,多家车企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车展前已紧急修改宣传物料。“我们连夜调整了PPT,将所有‘自动驾驶’字样替换为‘智能辅助驾驶’。”一家自主车企品牌负责人表示,这种调整不仅是合规需求,更是对用户安全责任的再认知。
这一幕恰似当下车企的缩影:这两日,记者穿梭于各大品牌展台,发现“综合辅助驾驶”、“组合辅助驾驶”、“人机共驾”取代了往届高频出现的“自动驾驶”宣传语,参数竞赛也悄然转向功能安全。
在今年上海车展,岚图汽车带着全新FREE参展,这款车型首搭华为乾崑智驾HUAWEIADS4,系统采用“云端世界引擎+车端世界行为模型”,通过6亿公里高速L3仿真验证,可模拟1000倍于真实场景的极端路况。
“我们投入99%的研发资源攻克1%的极端场景。”现场工程师告诉记者,车端搭载的激光雷达与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在雨雾尘等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精准感知。他说,“以前观众总被‘无人驾驶’的演示震撼,现在反而更关注这辆车在暴雨中能不能稳稳刹住。”
“安全”正在重塑车企产品逻辑
不仅是各展台讲解人员对“智驾”二字的谨慎,对安全的重视,也正在重塑车企的产品逻辑。
理想汽车在L6焕新版上升级了算法。产品专家谢星宇一再跟记者强调,L6具备的是“综合辅助驾驶”功能,新车搭载的激光雷达与英伟达芯片,配合VLA司机大模型,将极端场景识别率提升至99.3%,可实现“全国一致的顺滑拟人行驶体验”。“预计在5月8日这款焕新版会发布具体的服务包和价格。”
在赛力斯展台,工作人员演示了“智能安全体系”的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车端传感器与云端AI模型联动,系统可实时感知车辆状态并生成虚拟镜像,在暴雨、冰雪等极端天气下提前预警。“我们构建了覆盖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的四大安全域。”赛力斯相关人士介绍,该体系已在问界M9等车型上通过500万公里可靠性测试。
正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小米,今年首次参加上海车展,记者在小米汽车展区看到,展台陈列着七八台“五彩缤纷”的SU7。尽管SU7Ultra搭载激光雷达与Orin-X芯片,但展台讲解重点转向“硬件冗余+用户教育”。工作人员通过VR模拟驾驶舱,让观众体验暴雨天气下辅助驾驶的接管逻辑。“我们希望用户明白,智能辅助驾驶是工具而非替代者。”小米汽车产品经理对记者表示。
平衡体验和安全,将是车企的“必修课”
观察本届上海车展,不难发现,工信部政策的影响已从宣传端延伸至技术路线。这一转变的背后,除了严监管,更折射出行业对技术边界的集体反思。
据悉,车展前夜,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发起《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要求明确功能边界、禁用误导话术。在专家看来,这种调整是行业“去泡沫化”的必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人士强调,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避免参数堆砌”。
对此话题,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行业监管的收紧对地平线以及行业的影响非常正向。行业规范下的更加理性,并不会拖慢智驾技术发展速度,反而会使得行业发展得更快。“在狂飙中我们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辅助驾驶上,把安全作为第一位,不要一味地追求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有一些非理性,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感觉被裹挟,整个市场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竞争导致的。”
好在,当行业从“炫技”回归“理性”,上海车展为观察这一转折提供了最佳窗口。当车企开始用“安全冗余”替代“参数竞赛”,用“人机共驾”取代“脱手脱眼”,智能驾驶的下半场,或许才刚刚开始。
头图为上海车展现场,莲花汽车打出的安全口号。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