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段时间某品牌发布他们的超大杯时就已经“预告”过的那样,纵观今年的这些“影像超大杯”不难发现,它们在影像硬件配置上变得更加“多样化”了。其中,有的品牌选择迎合“1英寸”与“2亿像素”,有的品牌选择“人像(焦段)优先”,还有的品牌则更注重所有摄像头在尺寸上的“平均化”。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大家不再能像前两年那样,可以很轻松地“分辨”出某一款机型的影像硬件就一定更高。取而代之的,是所有品牌今年其实都是在做“选择题”。
不过比起这个一眼就能看出的“表面现象”,我们三易生活更加关注的,反倒是今年这些“影像超大杯”在外观设计、产品风格,乃至目标市场上所发生的微妙转变。
更薄、更简约,今年的顶级影像旗舰不再那么“奢华”
如果大家有将今年各家的“影像超大杯”与它们过去两三年对位的老款机型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们普遍在外观设计上进行了“简约化”的改变。
比如,有好几个品牌今年的“影像超大杯”都不再使用“大红大紫”的素皮机身材质,而是改回了以浅色系为主的玻璃机身。
此外,几乎所有品牌今年的“影像超大杯”在机身厚度上都进行了缩减。
小米15 Ultra明显简化了后摄Deco的堆叠结构,取消此前沿用了三代的18K金圈
同时如果大家观察得更加仔细,会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影像超大杯”,在今年都减少了机身上的“装饰性细节”。往年常见的各种金圈镶嵌、巴黎钉纹、机身刻字等元素,今年要么被简化、要么就干脆消失不见了。
“抛弃”商务用户,普遍拥抱年轻消费者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大家有关注OPPO Find X8 Ultra和vivo X200 Ultra这两款新机的发布会就会发现,这两款“影像超大杯”不约而同地在发布会上讲起了“游戏性能”。这其实就给了我们一个关于今年这些顶级影像旗舰定位的“明示”。
是的,虽然各家在过去的产品里其实也往往没有“挑明”,但在看到过去那些“影像超大杯”往往会在发布会上强调机身设计的“格调”、强调系统或硬件层面的“安全性”、“信号优秀”,同时它们往往会比同期的“中杯”、“大杯”在快充功率上,设定得更加保守(这就意味着它们更注重充电时的低发热,以及电池本身的长寿命、而非更快将电池充满)时。
这种种细节其实都在提醒着我们,它们除了是“影像超大杯”之外,其实往往也同时代表了对应品牌的“商务旗舰”。
OPPO Find X6 Pro
正因如此,过去的这些“影像超大杯”,也就往往同时具备相对“繁复”、甚至可能是“复古”的造型风格。因为它们所瞄准的潜在消费群体,通常是普遍年纪较大、审美还停留在追求一眼就能看出的“档次感”上。
OPPO Find X8 Ultra
很显然,当现在这一批顶级影像旗舰取消上述这些表面上的繁复装饰,开始追求轻薄、极简,甚至在发布会上强调游戏体验时,当然就可以说,这反映了厂商已经将目标消费对象重新瞄准了年轻消费者。
相机与折叠屏“两面夹击”,影像旗舰被迫转型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年纪较大的用户消费不动、不买影像旗舰了吗?
不得不说,与尚处于辛苦打拼阶段的年轻人相比,实在没有必要去质疑这一群体的消费能力。但说他们“不买影像旗舰”,却也并非没有可能。
刚发布不久的1亿像素中画幅“卡片机”GFX100rf
一方面,在将视线投向“影像旗舰”多年来所谓的假想敌,也就是传统相机行业时。大家会发现,尽管如今手机拍照确实在进步,但相机行业所受到的冲击,似乎并没有几年前那么明显。
是的,如今的各大相机厂商的确几乎不再推出用途与高端影像向手机重合的轻薄卡片相机产品。但与此同时,那些全画幅、甚至是中画幅的专业单电,却反而呈现出了“叫好又叫座”的市场表现。
这里面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松下的S系列旗舰单电和哈苏的X1D、X2D系列中画幅相机。前者作为全画幅市场的“新进者”,在所谓“相机市场整体萎缩”的背景下,一经推出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尽管价格从来不低、却接连上新。
X2D确实很贵,但即便如此,它还是比曾经的哈苏亲民太多
而在后者发布之前,整个哈苏品牌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其实都更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如今呢?关于哈苏X系列的各种讨论帖子、拍摄技巧等内容早已是互联网上的常见内容。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们虽然不便宜,却帮助哈苏从“古老的影像传说”变成了“还挺好上手的高价玩具”。
是的,对于非常爱好影像记录的消费者来说,这两年的相机市场显然比手机要更值得他们去兴奋,也更能突出不同于其他消费者的“身份”。
折叠屏取代“影像旗舰”,成为了各个品牌讨好商务人士的盈利神器
另一方面,对于现在的手机市场来说,那些价格更高、利润空间也更大的“大折叠”,似乎才是各大品牌针对商务人士主推的产品。这一点,从如今这类机型开始普遍强调“数据安全”、强调无线频段,以及不惜牺牲影像硬件也要把机身做得更薄更好看,就能明显看出。
结语:讨好年轻消费者,旗舰机“降质”了吗?
当然,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些朋友已经开始担心一个进一步的问题了。那就是当“影像超大杯”在外观上做出年轻化的改变、当它们的市场定位客观上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尊”,甚至也没有以往那么“贵”的时候,是否会意味着影像配置本身的“降质”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行业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至少两个品牌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回答,这就是苹果和三星。
无论iPhone的Pro Max型号、还是三星Galaxy S系列历代的Ultra版本,这些机型从未使用过皮质后盖,也从来没有过夸张的、复古的“相机外观”。它们甚至都不追求单颗CMOS的绝对尺寸,而是一直凭借CMOS的架构和光学设计,优先保证机身尺寸的协调,以及那种几乎可以称得上“中性”,既没有性别倾向、也没有年龄偏好的外观设计风格。
但无论是哪一家手机厂商或者媒体,大家也从来都不否认,每一代的苹果或三星的“超大杯”,总能在影像体验上做出惊喜。比如iPhone的视频拍摄体验,比如三星的变焦效果和高动态范围,它们放到如今的“影像超大杯”市场依然有独特的优势。
甚至就在前不久,一位业内知名的产品经理、行业大佬还曾公开表示,“iPhone的外观做得那么简洁中性,但全世界使用iPhone进行专业视频拍摄的人,比用安卓影像旗舰的却更多。”
由此可见,无论是造型上的“祛豪华化”、功能上的“年轻化”,还是机身尺寸、厚度上的缩减,其实都不一定会构成对手机影像设计的负面因素。
关键还是要看各个厂商有没有足够的技术力,能不能在转变了产品的潜在消费群体时,依然保证影像实际指标和体验的持续进步。毕竟比起可能只注重“面子”、注重“情绪价值”的消费群体来说,年轻用户其实往往是更不容易“糊弄”的。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