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光量子芯片脱去外套, 可常温运行, 量产使用, 中国独一份!
来源:郑州日报 2025-04-29 06:30:15
大字

近期,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封面被一颗1.2×1.2厘米的氮化硅芯片占据——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例128比特光量子芯片正式亮相。

这枚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在常温环境下实现了量子态的稳定运行。

算力较传统超级计算机提升亿倍,直接改写了全球科技竞争规则。

核心技术揭秘

1. 连续变量编码技术:

传统量子计算机依赖“单光子”作为信息载体,比特数增加时,计算成功率会像“雪崩”一样指数级下降。

而中国团队采用光场的相位和振幅作为编码方式,就像用“波浪”代替“水滴”传递信息,彻底解决了比特数扩展难题。

实验显示,单芯片每秒可稳定输出1.2亿个纠缠光子对,保真度高达99.2%,经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第三方验证达标国际标准。

2. 纳米级制造工艺:

芯片上集成的128个环形谐振腔,每个组件的定位精度达到±2纳米,相当于在头发丝横截面上雕刻一整部《新华字典》。

团队自主研发的飞秒激光直写设备,攻克了硅-氮化硅异质集成工艺,使量子态保持时间突破15微秒,较传统方案提升百倍。

颠覆产业的“中国速度”

1. 量产与成本优势

量产基地启动:雄安新区已开建全球首个光量子芯片量产基地,预计2026年实现千比特级芯片试产,良品率目标85%。

成本断崖式下降:单枚128比特芯片成本约50万元,仅为同类超导芯片的1/5,且无需极低温环境,设备成本降低90%。

2. 应用场景爆发

金融安全:华夏银行试点量子安全SIM卡,交易确认速度从3秒压缩至0.03秒,欺诈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9%。

气象预测:中国气象局用其优化台风路径算法,预测精度提升15%,提前预警时间延长24小时。

药物研发:清华大学团队利用该芯片预测新型超导材料晶体结构,研发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6天。

全球科技格局大地震

1. 中美技术路线对决

中国路径:光量子芯片常温运行,在金融、通信等领域展现独特优势。

美国路径:谷歌“Willow”超导芯片需-273℃极低温环境,微软拓扑量子芯片被学界质疑“操之过急”。

2. 国际舆论震动

德国《明镜》:“中国的量子芯片可能改变游戏规则,欧洲必须觉醒!”

荷兰ASML高管:“若中国实现量子飞跃,EUV光刻机或将失去价值。”

《自然》审稿人:“这是可扩展量子信息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从跟跑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未来挑战与展望

1. 技术攻坚

量子纠错:超导量子比特保真度已达99.9%,光量子芯片需进一步提升至99.5%以上。

算法验证:连续变量编码的理论优势需在更多复杂算法(如量子机器学习)中验证通用性。

2. 产业生态构建

专利布局:中国在光量子芯片领域专利占比37%,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人才培养:山西大学投建3.6亿元量子科技大楼,预计2027年培养千名量子技术人才。

普通人的量子时代

这颗“量子心脏”不仅是实验室的突破,更将重塑每个人的生活:

医疗:个性化癌症治疗方案从3个月缩短至72小时。

能源:光伏板效率从22%提升至35%,电费降低40%。

出行:自动驾驶事故率下降90%,城市交通拥堵减少60%。

中国128比特光量子芯片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正式叩响量子计算实用化的大门。

这场由光子掀起的科技革命,正在改写全球竞争规则,而中国正站在浪潮之巅。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