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智能驾驶不是免死金牌 深夜高速惊魂 司机一觉醒来车翻了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5-04-29 04:28:13
大字

凌晨的高速公路,一辆轿车突然失控撞向护栏,车身翻滚,碎片四溅……这不是电影特效,而是真实发生在京泸高速的惊险一幕。司机疲惫中开启“智驾”后竟呼呼大睡,系统突然退出提示接管,但为时已晚。万幸的是,车上人员系了安全带,逃过一劫。

为何事故频发?技术短板暴露无遗

如今的“智能驾驶”宣传铺天盖地,但真相是:市面上99%的车仅搭载L2级辅助驾驶,本质仍是“人盯车”,而非“车自驾”。比如,夜间光线差时,摄像头和雷达对护栏等静态障碍的识别率暴跌,系统可能在最后几秒才发出警报,而高速行驶下,驾驶员根本来不及反应。更危险的是,部分车企为卖车夸大功能,把“辅助”吹成“自动”,误导消费者放手不管。

责任谁担?法律早有定论

事故后,司机总抱怨“车自己撞的”,但交警一句话戳破幻想:“方向盘在你手里,命就得自己负责!”我国法律明确,L2级辅助驾驶出事,驾驶员全责。此前深圳特斯拉案、南京醉驾智驾翻车案,车主均被重罚。车企虽可能因虚假宣传被追责,但生命代价只能由个人承担。

保命指南:用智驾,牢记这三条

1. 手不离盘,眼不离路:设定“15秒原则”,每隔15秒扫一眼路况,双手虚握方向盘,确保随时接管。

2. 夜间智驾要“打折”:调低车速至限速80%,跟车距离设最大档,复杂路段果断关闭系统。

3. 别信“自动驾驶”话术:购车时细读手册,警惕销售吹嘘“无人驾驶”,L3级以上才能真正放手。

技术再牛,也绕不开人性弱点

华为、比亚迪等企业虽在推进激光雷达、云端训练等高端技术,但成本高且未普及。更现实的问题是,人性天生爱“偷懒”——系统越智能,人越容易松懈。数据显示,过度依赖智驾,事故风险反增3倍。

结语

智能驾驶是工具,不是司机。它或许能缓解疲劳,但绝不会为你的生命兜底。深夜高速上,别把方向盘交给“概率”,你的每一次警惕,都是对家人最负责的承诺。

转发提醒身边人:科技便利,安全无价!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