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电动载人汽车出海月报|3月出口量同比增长32%, 全球市场格局生变
来源:青海日报 2025-04-28 19:31:24
大字

界面新闻记者|贾璐

编者按:为了更全面、更及时、更精确地反映电动载人汽车出口状况,2025年3月起,界面新闻/界面智库和瀚闻资讯联合推出《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海月报》。《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海月报》旨在呈现全国及各省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金额、出口数量和出口目的地等指标的月度变化趋势,以期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等提供决策参考。我们将于每月27日左右发布相关月报。

根据界面智库和瀚闻资讯统计,2025年3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的进出口格局呈现“内需收缩、外需强劲”的显著特征。其中,进口数量与金额较去年同期显著下滑,而出口市场凭借多元化战略与技术优势逆势上扬,出口量与出口额均实现环比、同比双增长。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和关税壁垒逐步升级的背景下,进一步巩固了“大出小进”的贸易格局。

从细分产品来看,乘用车出口市场呈现“数量扩张、价格承压”的复杂态势。随着行业规模快速扩张,企业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促销策略,导致纯电、插混及非插混乘用车均价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价格竞争的加剧虽推动出口数量大幅增长,但也对企业利润空间形成挤压,凸显行业在规模扩张中面临的盈利挑战。客车出口市场则展现出“技术路线分化”的特征:纯电动客车凭借规模化生产与成本优势,出口量同比激增超2倍,以高性价比持续扩大市场版图;混合动力客车因技术升级与配置优化,呈现出"以质取胜"的发展特点,均价稳步提升,高端化发展路径逐渐明晰。然而,两类客车均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白热化、原材料价格波动及海外补贴退坡等多重压力,价格体系仍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一、3月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均价继续下滑,客车技术路线两极分化

1-3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进出口市场整体承压,累计进出口总额达122.72亿美元,同比下降2.13%。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表现成为亮点:累计出口金额116.27亿美元,同比增长4.64%;出口数量达64.96万辆,同比大幅增长32.98%。

从分月数据来看,3月市场活力显著回升。当月出口总额达42.20亿美元,环比激增37.19%,同比增长2.99%,实现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双增长态势;出口数量攀升至24.19万辆,环比增长43.15%,同比增长32.08%。不过,3月出口平均单价为17444.92美元,较上月下降4.16%,同比下降22.03%。

在产品结构层面,3月出口呈现显著分化特征。乘用车占据主导地位,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分别占电动载人汽车市场总量的99.33%和94.54%;,出口金额达39.89亿美元,同比增长35.53%;,出口数量为24.03万辆,同比增长31.60%。细分车型中,纯电乘用车、插电混合动力乘用车和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均呈现均价下滑的态势,3月三类车型均价分别为15549.35美元、19952.30美元和14949.04美元,同比降幅分别为25.11%、30.47%和22.82%。

3月客车出口数量为1614辆,同比增长187.71%,环比增长101.25%;出口金额为2.3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23%,环比增长74.12%。其中,纯电动客车凭借规模化生产与技术进步,3月出口数量达1609辆,同比增长204.16%,环比增长101.63%,均价为142501.36美元,同比下降30.80%,以高性价比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混合动力客车因技术集成度高、配置智能化升级等特性,出口市场呈现“数量下降,价格上扬”趋势,3月仅出口5辆,同比下降84.38%,环比增长25%,其均价达235077.20美元,同比增长49.85%。

二、电动载人汽车出口来源地洗牌加剧,3月广东跃居出口榜首

1-3月,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对全球出口电动载人汽车最多的是上海市,累计为22.15亿美元,同比下降39.82%;其次是广东省,累计为1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9.18%;第三是陕西省,累计为14.38亿美元,同比增长107.66%。1-3月,TOP10来源地出口金额合计为102.0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87.76%。受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与关税壁垒持续升级影响,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格局正呈现显著变化。

相较于前两个月,3月TOP10来源地格局迎来重塑。广东跃居出口榜首,陕西、江苏紧随其后。四川省首次跻身前十行列,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曾位列前十的湖北省则未能延续此前的出口优势;上海未能延续此前连续两个月的领先地位,且跌落出前三阵营。

3月,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对全球出口电动载人汽车同比增速最高TOP5省份分别是安徽省、山西省、广东省、陕西省和江苏省,同时这五个省份同比增速皆超过100%;最低TOP5省份分别是贵州省、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和江西省。数据显示,全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增速呈现两极分化现象,14个省份出现负增长。

三、新兴市场爆发:3月对非洲出口激增225%,欧洲传统市场出现下滑

1-3月,中国对全球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贸易额最高的目的地是比利时,为13.87亿美元,同比下降23.27%;其次是英国,为9.68亿美元,同比下降24.89%;第三是阿联酋,为8.04亿美元,同比增长97.67%。TOP10目的地合计为67.8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8.33%。

与1-2月相比,1-3月,TOP10目的地新进入的国家/地区是土耳其,而退出的国家是斯洛文尼亚。

3月,中国对全球出口电动载人汽车同比增速最高的TOP5目的地分别是突尼斯、文莱、伊朗、伊拉克和匈牙利。对81个国家/地区的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实现正增长、对47个国家/地区的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实现负增长。

从目的地所属大洲来看,3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至151个国家/地区,其中亚洲国家/地区占45个,贸易总额达到19.01亿美元,同比增长46.15%;而出口金额同比增速最快的大洲为非洲,总额达到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5.34%,非洲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彰显出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在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与竞争优势。

四、贸易战下的新航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战略全面升级

在3-4月期间,海外政策环境对中国电动载人汽车行业带来诸多挑战。美国贸易政策持续收紧,4月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达245%的叠加关税,涵盖100%拜登关税、125%“对等关税”以及20%芬太尼相关关税。同时,美国加强对华半导体、AI、量子计算等技术出口管制,影响中国电动汽车智能化研发。

不过,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有限。数据显示,1-3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市场已覆盖全球171个国家及地区,其中累计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及地区有27个,出口版图呈现高度分散化特征。美国不仅未跻身出口金额TOP10目的地行列,其贸易占比更是处于极低水平。这一数据印证了中国车企长期践行的“多元化市场战略”成效显著——通过提前布局新兴市场,行业已成功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新兴市场开拓成果尤为亮眼:对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出口增速连续数月超50%,3月非洲市场更以225%的同比增速成为新增长极。

面对外部压力,4月25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将“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凌行径”。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等9部门也已于2月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导推进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

同时,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体现出“技术自主+全球协同”的双重智慧。比亚迪依托与泰国、巴西等国的本土车企合作,深度融入东南亚、拉美市场,不仅实现整车产能的海外布局,更将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与当地产业生态融合;蔚来通过匈牙利生产基地打开欧盟市场通道,以“换电模式输出”破解欧洲充电基建不足的痛点;宁德时代则在墨西哥、德国建立电池生产基地,以本地化制造模式规避贸易壁垒。这些实践证明,中国企业正从“产品出海”向“产业出海”升级,通过技术授权、标准输出、合资建厂等方式,构建全球产业链协同网络。

[编制说明]

报告定义的电动载人汽车涵盖两大主要类别:客车和乘用车。其中,客车包括10座及以上的纯电动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乘用车包括纯电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

在统计出口目的地所属大洲时,俄罗斯被归类为欧洲,土耳其被归类为亚洲。

数据来源为瀚闻资讯,由界面智库分析整理。

分享到
037165901996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