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企正忙着用油改电向资本市场献媚时,长城却掏出一台4.0升双涡轮增压V8发动机。
2025年上海车展上这台4.0TV8发动机揭开了神秘面纱。
不仅终结了中国品牌无自研大排量V8的历史,更以逆势而为的姿态,在行业集体"向左"的转型中坚定向右。
毕竟在欧盟2035燃油车禁令倒计时、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60%的今天,长城的技术突破有点像“倒行逆施”。
摆在眼前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和用户还需要吗?
一己之力填补空白
在全球车企竞相去内燃机化的今天,长城4.0TV8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技术突围。不同于早期国产大排量发动机依赖逆向研发的老路,这台采用90度V型夹角的引擎,从燃烧模型设计到缸体铸造工艺实现100%自主化。
其创新的双层水套缸体结构,使冷却效率提升35%,在-40℃冷启动仅需6秒即可达到怠速稳定状态;双VGT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的应用,将涡轮迟滞控制在0.35秒以内。
在海拔超5000米的特殊用车场景,2000rpm时即可输出88%的峰值扭矩,动力衰减幅度比同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低23个百分点。
发动机预留的P2电机接口,使其能无缝融入"V8+P2+电池"的插混架构,综合功率可达450kW,纯电续航突破200公里。
将4.0TV8引擎放置于坦克品牌展台,本身就揭示了长城的战略意图:在硬派越野这个技术密集型市场,动力总成的自主化程度直接决定品牌天花板。
回顾坦克品牌四年成长轨迹,从2021年凭借3.0TV6+9AT打破外资垄断,到如今以V8引擎冲击百万级市场,其技术路线始终遵循场景定义技术的逻辑。
数据显示,坦克平台3.0版本通过电控液压差速锁、智能全地形系统等升级,使越野脱困指数(RTI)提升至735分,超越路虎卫士110的702分。
这种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2025年第一季度,坦克品牌在国内硬派越野市场份额达30.47%,海外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26%。
在电动化浪潮中构建技术防火墙?
当电动车成为主流,燃油车反而可能成为稀缺的 技术备胎,在特定场景下展现不可替代的价值。
全球化市场的差异化供给。在中东、澳洲等燃油车主导市场,V8引擎不仅是性能符号,更代表着一种文化认同。
极端场景的可靠性壁垒。新能源动力在高海拔、极寒等环境下的天然短板,恰恰成为燃油/混动技术的优势区间。
政策周期的技术储备。当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政策倒逼奔驰、宝马停研新一代V8时,长城的逆向投入反而使坦克成为全球稀缺的大排量燃油越野车供应商。
这种别人退我进的策略,或许能在未来形成独特的技术溢价。就像今天的保时捷911燃油版,因稀缺性成为收藏市场的硬通货。
如何走出第三条路
不可否认,长城在 V8 引擎上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但是没人能否认这场逆势而为的风险。首先是成本压力,4.0T V8发动机注定是少数人的玩具,未来投产车型像坦克800等旗舰车型年销量预期能有多少?规模效应的缺失可能导致单车研发成本居高不下。
其次是政策风险,国内4.0L以上排量车型征收40%消费税,新能源积分缺口可能迫使长城通过购买积分或牺牲其他板块电动化进度来平衡。
更深远的挑战来自行业趋势,当全球越来越多的豪华车消费者将电动化列为首选,坚持燃油路线是否会使品牌陷入技术孤岛?毕竟现在连BBA都在向市场低头。
对此长城的应对策略是多动力并行——既保留燃油基盘,又加速Hi4-T混动普及,同时储备纯电/氢能技术。但这种脚踏多船的模式,对研发资源的分配能力又何尝不是提出了极高要求?
长城的逆势而为,也是对电动化唯一论的反思。在汽车工业的百年变革中,从来没有一种技术能解决所有场景需求——城市通勤需要电动化的便捷高效。
而极限越野、长途穿越等场景,燃油/混动的可靠性依然不可替代。这或许能为行业提供另一种发展范式。
无论如何,这台V8完成了历史使命,4.0TV8引擎的发布,虽然谈不上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者向定义者的跃迁,但中国车企也有了自己的底气。打碎传统豪车最后的优越感。